陶麗明
摘 要: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品種、工藝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和優良品質。為保持傳統白茶特色和市場競爭優勢,提升福鼎白茶品質,該文從園地選擇、茶園管理、綠色防控、鮮葉采摘、質量追溯等方面總結了福鼎白茶的標準化栽培技術,以供生產實踐參考借鑒。
關鍵詞:茶業;福鼎白茶;標準化;技術
中圖分類號 F32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8-0056-02
福鼎獨特的地域、獨特的品種、獨特的制作工藝孕育了福鼎白茶白毫滿披、毫心肥壯、毫香蜜韻、鮮醇清甜的品質特征,也是福鼎白茶的優勢所在。近年來,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福鼎先后獲得“中國白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等稱號,是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基地市和全國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設試點市。2015年,全市茶園面積1.37萬hm2,茶葉總產量2.09萬t,其中福鼎白茶產量1.04萬t;“福鼎白茶”先后榮獲“國家地理標志原產地標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有力地促進了產業增效、茶農增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的民生產業。為進一步提升福鼎白茶品質,保持傳統白茶特色和市場競爭優勢,近年來,福鼎市通過指導茶企制定福鼎白茶生產技術規程、集成推廣優新技術、建立完善農業投入品和農事記錄等措施,大力推廣福鼎白茶標準化栽培技術,取得了良好成效。現將福鼎白茶標準化栽培關鍵技術總結如下:
1 園地選擇
產地環境應符合無公害茶葉產地環境技術條件。園地要求土層深厚、土質疏松,海拔100m至1 000m、坡度≤25°的丘陵或山坡地;土壤有機質含量≥1%,pH值4.5~6.0。根據地形、地貌和原有植被情況,合理規劃建設。
2 茶樹種植
2.1 苗木選擇 選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歌樂茶等適制白茶的國優、省優良種為主的無病蟲害、生長健壯、苗木純度高的一年生扦插苗。
2.2 深耕施足基肥 茶園開墾深度50cm以上,距梯沿70~80cm,劃行挖深、寬40cm×40cm的種植溝,做到長行在外、短行在內。種植前施足底肥,有機肥37 500~75 000kg/hm2或餅肥3 000~4 500kg/hm2或生物有機肥250kg/hm2左右,配施礦物源肥料,分層施入并覆土。
2.3 科學合理種植 定植時間宜選擇10月中旬—11月中下旬或翌年的2月下旬—3月上旬,以陰天或雨后土壤濕潤、空氣濕度較大天氣為佳。種植規格采用單行或雙行條列式叢栽,即大行距為150cm,雙行條列式叢栽的行株距為35×35cm,每叢2株,5 250~6 750株/hm2;單行條列式叢栽的行珠距為35cm×20cm,每叢1株,37 500~45 000株/hm2。選擇健壯茶苗,根部沾黃泥漿,根部入土至泥門以上2~3cm處,壓緊踩實,澆足定根水,上覆5~6cm松土,并剪去植株距地面12~15cm處的多余枝梢或嫩芽葉。
3 茶園管理
3.1 建立有利于茶樹生長的生態良性循環土壤管理制度 建立茶樹生長的生態良性循環土壤管理制度,實現茶園無公害栽培要做到2個轉變:變以往的土壤清耕裸露和頻繁耕作為生草覆蓋(或茶園鋪草)和免耕、少耕,以減少水土流失,保持良好的茶園生態;變以往的偏施化肥為多施有機肥配合施用化肥,以減少化學合成物質對土壤的污染和結構的破壞,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良好的土壤管理方式,不僅為生產優質茶葉奠定基礎,還能有效增強樹體抵御不良環境和病蟲害的能力,為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創造條件。
3.2 充分發揮茶園生物多樣性對茶樹病蟲的控制作用 要逐步改變茶園單一樹種種植的局面,建設“林—茶—花—草”等復合型茶園。在茶園中適當間作林木,如茶園四周及道路、水溝兩旁種植天竺桂、含笑、火力楠、四季桂花等生態樹種作為防護林和行道樹,每隔7~8m種植1株;茶園間作遮蔭樹則以合歡、鳳凰樹、任豆樹、香椿等豆科、高大、落葉的喬木型樹木為主,一般15~20m種植1株。茶園坡地梯壁可種植百喜草、黃花菜、金銀花、膠股藍、爬地蘭等;行間種植白三葉、平伏花生、園葉決明、印度紅豆、黃豆等,周邊和零星地種植月季、茶花、山茶花、玉蘭花、木槿等。既防止水土流失,豐富茶園的生物多樣性,增加天敵的種類和數量以控制病蟲的為害,形成持續的生態控制作用;又可提高土壤的固氮能力,開辟綠肥肥源。
4 茶園耕作
茶園耕作主要包括中耕和深耕,目的是疏松表層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和消滅雜草。中耕一般每年進行3次,分別在2—3月(春茶前),5—6月(春茶后),7—8月(夏茶后),深度7~12cm。深耕宜于10月下旬—11月上中旬,茶季結束后結合施基肥進行,深度25~30cm。
5 茶園施肥
分基肥和追肥2種。基肥施用量一般占全年施肥量的50%以上,于10月下旬—11月上中旬茶葉采摘結束后,結合秋、冬季深翻施生物有機肥或餅肥2 250~3 750kg/hm2,進行深25~30cm溝施。追肥則通常結合茶園季節性耕鋤進行,一般1a進行3次:第一次催芽肥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施用量(春茶萌動時),占全年追肥量50%左右;第二次于春茶后的5月中下旬施用量全年追肥量的20%左右;第三次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施用量占全年追肥量30%左右。施肥以溝施覆土為宜。
6 樹冠管理
幼齡茶樹經3次定型修剪,一般可進入采摘期。1~2足齡茶苗,樹高超過30cm,并有1~2個側枝時即可進行第一次修剪。以后1a進行1次,每次定剪高度在上次剪口的基礎上提高15~20cm。定剪一般在10月上中旬,秋茶采摘即將結束時進行。若土壤肥培管理水平高,茶樹長勢旺盛,1a可進行2次定剪,另一次定剪時間可在夏茶后(7月)進行。通過3次定型修剪后的幼齡茶樹,可形成樹幅60~100cm,具有一定數量、粗壯的骨干枝層的茶蓬,即可采用“春、夏茶打頂輕采,蓄枝養蓬”的措施進行打頂輕采養蓬;樹高達60~80cm,樹幅100cm以上可正式投產。以后通過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等措施進行成年茶樹的樹冠管理與改造。
7 病蟲害綠色防控
茶園病蟲防治要從茶園整個生態系統出發,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大力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將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許的經濟閾值以下,將農藥殘留降低到規定的標準范圍。當前福鼎白茶生產采取的茶園病蟲害防控措施主要有:
7.1 加強生態茶園建設 通過生態茶園建設,優化茶園生物種群結構的科學配置和綜合利用,創造良好的天敵生存環境;保護和釋放害蟲天敵,有效補充茶園自然天敵種群,達到有效防治害蟲的效果。
7.2 推廣綠色防控技術 利用昆蟲的生活習性,使用光、電、激素以及物理機械方法防治病蟲害。如利用害蟲趨光性,安裝太陽能誘蟲燈誘殺;利用有些害蟲具有超黃性,使用黃色粘蟲板誘殺害蟲;利用昆蟲性信息素,吸引誘殺特定害蟲,減低害蟲種群數量等。
7.3 推廣生物防治技術 利用生物農藥和“土農藥”防治病蟲害,實現以菌治菌、以菌治蟲。如利用艾葉、菖蒲、油菜粒、雞血藤、野菊花等豐富資源配制生物“土農藥”開辟中醫防治途徑,有效控制茶樹周期性爆發的病蟲害。
7.4 推廣茶園冬季清園措施 全年茶季結束后,剪去病蟲害枝條、細弱枝、邊腳枝、掃除地下枯枝落葉、清理園內園邊的雜草,并用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封園,消滅越冬病蟲,減少第二年發生基數。
8 白茶鮮葉采摘
8.1 采摘的時間 白毫銀針的原料在每年清明前采摘,高級白牡丹原料每年谷雨前采摘,其他產品的原料在茶季生產季節均可采摘。
8.2 采摘標準 白茶采摘標準應根據各花色品種對鮮葉原料的不同質量要求確定。白毫銀針一般選擇春茶頭輪新梢的肥壯單芽。高級白牡丹選擇春茶的1芽1葉初展的細嫩芽葉,要求早、嫩,確保高級白牡丹的品質。一、二級白牡丹則采摘1芽1、2葉或1芽2葉初展的細嫩芽葉,兼顧白茶品質和產量,經濟效益高。貢眉(壽眉)和新工藝白茶按等級要求采摘1芽1、2、3葉或1芽2、3葉初展的原料,以春茶中后期或夏秋茶鮮葉為主。
8.3 采摘原則 白毫銀針堅持“十不采”,即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細瘦芽不采,紫色芽頭不采,人為損傷芽不采,蟲傷芽不采,開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態芽不采,霜凍傷芽不采。白牡丹堅持“三不采”:即季節未到不采;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
9 質量安全追溯制度
9.1 建立完善的農事活動檔案 農事活動檔案記載茶葉生產過程中的品種、面積、農藥、肥料使用情況及其他栽培管理等農事操作措施。茶園農事活動具體包括:建立良好的種植規范,詳細記錄茶樹栽培過程中的農事活動,如病蟲害防治、施肥、鮮葉采摘、修剪、除草、種植、耕作等;建立采收、運輸管理制度,確保鮮葉在農藥安全間隔期后采收,并做好鮮葉采摘和流向記錄。記錄內容包括鮮葉的采摘日期、采摘方式、數量、初加工工廠名稱等。
9.2 制定農業投入品使用計劃 研究制定茶園農藥使用清單(內容包括農藥的中文名稱、英文名稱、農藥登記號、安全間隔期、農藥的作用及農藥使用標準規范和稀釋表等)、茶園禁用農藥清單、農藥化肥的含量控制標準、農藥廠的選擇標準等,推薦給農民使用,讓農民選擇品牌化肥、品牌農藥,從源頭保障茶葉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