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蘭
摘 要 地理學科因其學科的特殊性,許多高中學生比較難以適應,部分學生對地理甚至產生懼怕心理,因此對學生尤其是高三學生來說,加強對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我主要從分析高三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欠缺的角度,嘗試探討如何更好的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關鍵詞 生活實際 地理思維 邏輯性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8-0056-01
對許多剛進入高三的文科學生來說,地理很難,甚至在有些老師當中也會形成這么一種認識“學好地理就等于學好了文科”,地理之難,主要在于必修一部分。為什么許多同學會學不好這部分的內容呢?經過兩年的高三地理教學,我以為出現這種現象的癥結在于學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針對學生出現的地理思維缺陷,經過長期的嘗試,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地理教學,特別是運用生活實際,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的幫助更大。
一、加強啟發誘導,調動學生的地理思維
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教師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得加強啟發誘導,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頭腦中的知識,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學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時候,學生往往會對全球地貌形成有一些零碎的認識,如知道有大陸漂移說這種理論,但具體這種學說支持的依據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時老師就應該深入挖掘,提出問題,大陸為什么會飄移,要解決幾個問題呢?學生就會逐步去分析,出現兩個問題,一是大陸水平漂移的動力來源于什么地方,為什么長期朝一個方向,二是大陸這么重,為什么還會飄移。然后學生會提出一系列的假設,最后歸結到目前比較成熟的板塊構造學說理論,也能充分理解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的區別。
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打基礎
在高三地理教學中,要足夠重視一些具有發散性思維和逆向性思維的內容,對這些內容教師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動用全教研組的力量來思考,然后實施教學。如分析阿巴拉契亞山脈為什么比較平緩,就結合高一地理的內力和外力作用。如果遇到一些相關的學科,則更要請教一些相關學科的老師,這樣學生的地理思維才能建立得比較全面。如對全球定位系統的衛星數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個物體,需要幾顆衛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關知識配套。這樣學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時為完善地理知識結構,地理教師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階段嘗試讓學生去記憶教材的大標題和黑體字的方法,因為教材的編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維來進行的。
三、運用生活實際,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生活即地理,許多地理知識和生活結合得相當緊密。實際上對地理知識的獲取過程是先認識地理中的一種現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進行驗證推廣到一般的過程。因此對地理教學中千萬不能忽視生活中一些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的運用,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如對時間問題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學中,由于學生已經有了一個對時間計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沒有必要在這個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沒有必要讓學生去做很多的難題。我以為關鍵在于讓學生思考時間的定義,如地方時,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分析其來源,缺陷以及補救措施,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地方時——區時——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思維脈絡。又比如在分析黃淮海平原農業為什么低產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先分析糧食低產的原因有哪些,屬于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該地區的會有哪些原因,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決等等。由此及彼,學生就可以用來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地理學習的成敗在于地理思維能力的養成的好壞。在地理教學中,結合學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實際,不僅可以有利于降低許多地理問題的難度,使學生能充分理解,而且還可以避免許多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誤區,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對高三學生來說,可以降低他們對地理恐懼的心理,增強學生學好地理的自信心,從而更有利于高三整個階段地理復習的開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劉慧霞.從“大氣運動”一課看特級教師的教學思想[J].地理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