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凡超 常志有
摘 要:國際要素流動對各國貿易產生的影響研究具有一定理論和實際意義。國家間貿易理論主要分為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和當代國際貿易理論,而且分別從生產率絕對和相對差異、資源稟賦的差異和市場規模的差異等方面導致貿易理論的不同。根據已有的貿易理論分析要素流動和貿易之間的關系,即要素流動對貿易的影響主要包括替代和互補的關系,以期更好地指導國家間要素流動和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要素流動;國際貿易;替代關系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9-0161-02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商品生產的專業化分工促進了各國貿易的擴張。貿易進程的加速促進了貿易理論的發展,貿易理論發展主要包括以生產率為基礎的古典貿易理論、以資源差異為基礎的資源稟賦理論和各國進行商品的規模為基礎的規模經濟理論。
一、主要的貿易理論
(一)古典貿易理論
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貿易理論,主要研究各國生產率的差異產生貿易活動,當一種商品的生產率較高時,該種商品的生產在生產同等數量的情況下,會消耗更低的成本。一國總是生產本國生產率較高的產品,對該商品進行出口貿易,進口本國生產率較低的產品。生產率的不同代表了各國生產商品的比較優勢,生產率越高比較優勢越大。生產優勢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絕對比較優勢和相對比較優勢,斯密提出的絕對比較優勢,代表廠商生產商品具有絕對的高生產率。以李嘉圖為代表的相對比較優勢,是指在生產不同商品上,廠商具有相對不同的生產率,并不存在絕對的生產優勢。古典貿易理論關鍵的假設是在產品生產過程的投入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
新古典貿易理論,主要包括以赫克歇爾為代表的資源配置貿易模型和薩繆爾森的特定要素模型。在完全競爭的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中,商品的生產過程中主要是有兩種及兩種以上的要素投入,各國由于資源稟賦的差異引起的貿易往來。資源稟賦模型理論表明,一國主要生產本國資源豐富的產品,具有某一種資源稟賦的國家,具有生產該種產品的成本優勢。
(二)當代規模貿易理論
當代規模貿易理論主要包括克魯格曼的規模經濟貿易模型和弗農的產品周期貿易模型。其中當代規模貿易理論是在不完全經濟競爭條件下的商品市場和競爭條件下的要素市場。企業生產規模越大,會更節約不必要的中間交易成本,提高商品生產的效率,使得商品的生產更具優勢。弗農的產品周期貿易模型主要是根據產品生產階段的技術差異決定的。某一種商品的生產從研發,形成初級產品,完善最終商品,每個階段都包含一定的生產技術。根據生產不同階段的差異,決定了各國的生產分工。
二、生產要素和國際貿易的關系研究
(一)勞動力流動和勞動密集型商品貿易的替代關系
國家間勞動力的流動改變了國家間資源配置狀態,假設一國資本數量保持不變,該國的勞動力流向另一國家,會導致本國的勞動力數量減少,由于資本數量保持不變,則會使得該國資本變得更加充裕,人均資本提高。另外,移民接收國會因為勞動力的流入,使本國的勞動力變得更加充裕,人均資本的占有量隨著勞動力增加而減低。這種因為勞動力流動導致的資源配置失衡會引起國家間貿易的改變。
(二)墨西哥勞動力流向美國造成貿易變化
分析勞動力流動造成貿易模式的改變中,墨西哥本國的勞動力流向美國,導致墨西哥勞動力生產要素減少,由于墨西哥生產技術比較落后,主要生產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則勞動力的減少會引起本國生產能力的降低。其中以墨西哥生產的大米為例,勞動力的減少造成大米的產量下降,另外鋼鐵作為資本密集型產品也會因為勞動力的降低而造成產量下降,但是相比大米的產量下降,鋼鐵下降的程度較低。作為勞動充裕的國家,本國勞動力的大量外流會造成勞動密集型產品大米生產量下降,由于墨西哥主要出口大米,大米產量的下降造成墨西哥出口貿易的減少。所以對于墨西哥而言,勞動力的流動代替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大米的減少,生產要素流動和商品貿易具有替代作用。其次,美國作為資本充裕的國家,勞動力的流入,會造成資源稟賦程度的變化,本國具有的生產可能性曲線會向外擴張,隨著勞動力數量的增加,美國生產大米數量增加,由于美國是從事大米進口的貿易,本國大米生產的擴張代替了進口貿易,因此要素流入替代了美國的進口貿易。
三、要素流動與貿易之間的互補關系
馬庫森改變了赫克歇爾—俄林資源稟賦模型中,假設兩國生產技術相同的條件,經過研究發現兩國之間不僅存在替代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互補關系。馬庫森的互補模型主要以中國和美國為例,進行生產要素流動和貿易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美國是一個資本充裕的國家,主要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中國是勞動力充裕的國家,主要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棉布。通過比較,美國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鋼鐵具有比較優勢,中國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棉布更具有優勢。中國與美國進行產品貿易后,各國主要生產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美國集中生產鋼鐵,中國集中生產棉布,導致資本和勞動在兩個國家中的報酬存在差異。在美國鋼鐵生產需求大于棉布的生產需求,因此對要素資本的需求大于對要素勞動的需求,需要越大,要素獲得報酬就會提升,因此在美國資本的報酬率大于勞動的工資率。在中國勞動的工資率大于資本的報酬率。在允許要素在各國自由的流動的條件下,中的資本會流向美國,美國的勞動力流向中國,要素流向收益率最大國家。中國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和美國資本的增加都會因為技術的差異,提高了各國生產自身比較優勢的產品,并且進一步提高了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貿易。最終導致,中國因為勞動力流入增加棉布的生產,提高了中國棉布出口貿易。
參考文獻:
[1] 齊俊妍.中國是否出口了更多搞技術產品[J].世界經濟研究,2008,(9).
[2] 樊綱,關志雄.國際貿易結構分析:貿易品的技術分布[J].經濟研究,2006,(8).
[3] 鞠建東,林毅夫.要素稟賦、專業化分工、貿易的理論與實證[J].經濟學,2006,(1).
[責任編輯 周 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