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伶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8-0092-02
數學素養是數學學科所固有的內蘊特性,是在人的先天基礎上,將后天習得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數學能力、數學觀念和數學品質融于身心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對于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為此,我在文中對當前階段中的教師對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進行簡單的分析,并依據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小學生數學素養的不足
(一)教學內容“照搬”書本,輕思想滲透。日常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教的內容僅僅是書本上的例題,沒有拓展知識或者挖掘豐富的教學資源;往往站在教的角度來考慮學生的學習內容,制定教學目標時,只重視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要求,針對某些知識點而教知識點;經常關注自己精心預設的所謂教學任務是否完成,關注教材上的內容學生是否接受,而忽視學習興趣的激發,忽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機滲透和數學理性精神的培植。
(二)教學方法機械單一,輕能力提升。很多學生感覺數學無趣、復雜、繁瑣,“數學太難學了”。這恐怕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很大關系。對于新知學習,教師往往采用“告訴”或者“灌”的方法,不管是“人灌”還是“機灌”,都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教師教學方法的機械單一,以教論學,只關注學生學什么,而忽視學生應以什么樣的方式學數學,學習內容“包裝化”,學習過程“程式化”,學習結果差異化。學生長期依葫蘆畫瓢,成為答題的熟練工、操作工,忽視了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數學素養的對策
(一)教師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進行結合
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進行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還要將數學的相關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結合,注重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進行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在不斷的教學中逐漸形成的。數學素養是學生在不斷的數學學習中具備的一種理性的自我修養,是面對生活進行客觀思考的生活態度。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時要注重數學知識的實踐運用,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重視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形成數學技能
新教材不僅重視對數學知識結果的掌握,而且更關注學生對數學學習過程的經歷與體驗,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探索發現過程。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使學生有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課堂教學中創設適合孩子參與的活動,注意讓孩子在活動中親身體驗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例如,《圓柱、圓錐的體積復習》一課,教師首先鋪墊設疑:一張牌,以不同的邊所在的直線為旋轉軸旋轉一周,你至少可以得到幾種圓柱?它們的體積相等嗎?使學生知道同樣一個圖形,由于旋轉軸的不同,旋轉出來的立體的體積也不同。然后,給學生提供一組平面圖形,提出以不同的邊所在的直線為旋轉軸旋轉一周,看看能得到哪些立體?并找到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系,然后在小組內互相交流共享。感受數學獨特的魅力,接受數學思想的熏陶,同時也能提高交際和合作能力,并能在合作中體驗合作的樂趣、樹立自信心。
(三)創設游戲性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年齡特點,設置游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之中,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例如,在課堂訓練時,組織60秒搶答游戲。教師準備若干組數學口答題,把全班學生分為幾組,每組選4名學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師提出問題,讓每組參賽的學生搶答,以積分多為優勝,或每答對一題獎勵一面小紅旗,多得為優勝。學生在游戲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數學課堂教學之中
數學教學要改革單純傳授知識的做法,把數學同相關學科知識相聯系。只要能將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各種因素相結合,就為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例如:在教學六年級圓周率時,向學生介紹我國南朝著名科學家、數學家祖沖之提出的圓周率的“約率”和“密率”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以及他的兒子總結出的“等積”公理比意大利的卡發雷利要早一千二百多年。這些事例的介紹,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收到愛國主義教育之效。
(五)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進行合理的評價
教師在引導學生回答問題的同時,也要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及時、合理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及時的肯定,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另外,教師在課堂提問的同時,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鼓勵方式,學生得到鼓勵,就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再引導學生對其他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讓學生之間互相進步,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相關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