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8-0093-02
推行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往往出現一些無效現象。教師應該設計運用有效的評價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品嘗成功的愉悅,改進學生學習行為,增強學習信心,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一、評價要自然真誠,隨機應變
教育需要賞識,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要肯定孩子的優點。通常我們多采取贊賞、激勵性的評價,這有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上進心。但同樣一個“好”字,可以說得平平淡淡,讓人有勉強之嫌,也可以說得滿懷激情,讓人感受到是發自內心的贊賞。教師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鼓勵的言辭、友善的微笑,營造一個充滿關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品嘗到被人尊重的喜悅,感受到期待的幸福。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堂評價,老師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師的評價語言要發自內心,以真情動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達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也對教師的評價藝術和自身素質和教學機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評價要敢于批評,指明方向
教師的評價不能只是一味的表揚,對學生錯誤的回答,一定要或委婉地,或直截了當地指出。有時教師連錯誤的東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會扼殺學生的靈性與智慧,就是不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其實,批評無禁區!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應該遵循一個基本標準:在尊重學生這一主體的獨特體驗時,切記文本是語文教學價值觀之根本;在尊重文本主流價值觀時,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主觀體驗。所以,當學生的見解不夠完整時,就應不厭其煩地進行點擊;當學生的認識出現偏頗時,就應不漠視、不袒護地加以引導。教師的評價要做到表揚與批評相結合,鼓勵優秀,指出不足,激勵后進。
三、評價要創新多變,有效激勵
課堂評價包括語言評價和動作行為評價等。充滿機智的評價語言,不僅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更能使課堂妙趣橫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除語言評價外,情感激勵和動作行為評價也是一種重要的激勵方式。一個充滿希望的眼神,一個贊許的點頭,一個鼓勵的微笑,拍一拍學生的肩膀,甚至充滿善意的沉默,都不僅僅傳達了一份關愛,還表達了一種尊重、信任和激勵,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評價方式更具親和力,更能產生心與心的互動,其作用遠遠大于隨意的口頭表揚。當學生發表見解時,教師多微笑,多點頭,極其專心地聽,諸如此類的態勢語可以明確地傳達這樣的信息;“我喜歡你!”“請繼續說下去!”聽后友好地評價:“好,這是你自己的見解!”“說得很有道理!”評價應盡量少用物質獎勵,避免轉移學生對學習本身的興趣。
四、評價要關注個體差異,因地制宜
新課標規定:“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但也有限度,在評價上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也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對于那些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每當他們表現出一點進步的跡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如,坐得端正,聽講認真,答對了一個簡單問題等,都應該大力表揚,幫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對于那些思維敏捷、學習基礎好的優生,則要慎表揚,要讓他們“跳一跳,摘到果子”時予以贊賞,這樣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對于表現平平的中等生,教師應以敏銳的目光發掘他們的閃光點適時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教師的表揚才能顯得“物有所值”,學生也才能加倍珍惜。評價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五、評價要共同參與,多元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而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構成應是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兩方面,而我們當前教學中往往偏重教師評價。要改變這一現象,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評價,評價學習材料和學習過程,評價同學的知識掌握和運用,評價自身的長處與不足等等。在學生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則采取延時評價的策略,使學生的思維趨向活躍,然后引導學生互評,在互評中產生智慧的火花和積極的情感。此外,引導學生自我評價也是一種好方式。現代教學理論認為,自我評價能夠消除被評者本身的對立情緒和疑慮,調動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如一個學生讀課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評價,他說:“我讀得很有感情,但聲音太輕了。”“那能不能改進一下?”他又讀了一遍,既響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賀。實踐證明,自我評價能引導學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斷地完善自我,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總之,語文課堂是交流與對話的平臺,這就注定了教學評價不可能是簡單的是非判斷,而是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教學機智等于一身的教學智慧。每位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示評價魅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和人格養成,讓語文課堂評價真正精彩起來,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走向“實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