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 楊傳蘭
摘 要:在當今中國的國情下,專政與法制是相對的相互襯托補充的,是中國人民的專政并非少數派的獨裁,是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的法制絕非維護少數階級的統治工具。通過結合歷史和同其他國家的比較,再聯系現今中國的法制進程,來抨擊混淆視聽,認為中國是人治并通過少數領導集團進行集權專政的看法,重申中國是人民的專政,是一個努力向更健全的法治國家邁進的新中國。
關鍵詞:法制;專政;民主
中圖分類號:D0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9-0192-02
法制是政治文明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標志,凝結著人類智慧,為各國人民所向往和追求。中國人民為爭取民主自由平等建設法治國家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奮斗深知法制的意義與價值,倍加珍惜自己的法制成果(國務院新聞辦《中國的法制建設》)。中國發展日新月異各方面的發展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國際社會上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筆者認為我國并非人治,早在鄧小平時期就已經強調法制建設,雖然我國與世界上發達資本主義在法律制度上依然有差距不完善,但我們應該對中國法制的明天充滿希望看到中國在法制建設方面取得傲人的成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就是當代中國法制建設的真實寫照。
一、對社會主義法制的誤解與扭曲
我國的法制建設之路是漫長充滿挫折的,時至今日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百姓沒有法律意識政府知法犯法都是我國在步入法治國家完善法律制度所需要面臨和解決的重要問題。普通百姓缺乏權利意識不愿意打官司,打官司難、打官司貴、打官司不公平問題得不到解決,法制在基層并沒有深入人心。而百姓在打官司時又遇到法官徇私枉法,相關法律部門執法不嚴,甚至以權謀私,進一步降低了國家的公信力,同時使人民喪失了對法制應有的信心與堅持,更嚴重的讓人產生了對法制中國的全盤否認,不相信中國有法律。因此,有不少人認為我國沒有法制只有人治,與之前的政治制度在法律層面并沒有多大改觀。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對極少數敵對分子進行專政,而居心叵測的分離勢力、反動勢力借以虛假宣傳我們是專政的國家只是統治者借以人民知名來進行專政統治。同時,我們中的一些對政治不了解的人也會產生錯誤的認識,錯認為我國是專政集權的國家,和當年的袁世凱、蔣介石并無二異。
不可否認的是,有些政府部門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官僚主義、集權主義及腐敗以權謀私,錢權交易。我們的人民不了解情況,以偏概全,誤解了黨和國家,從而扭曲了我們的制度,對此加以懷疑、批判、否定。
之所以有人認為我國是專政的沒有法制的社會,究其原因來自于百姓的誤解、反動勢力的陰謀、政府部門自身的問題,更主要在于沒有“法制中國”的觀念,這也造成了長期以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與法制脫節,在強調人民民主專政的同時使法制成為一紙空文。
二、專政與法制辯證統一
(一)社會主義中國專政的含義
專政是指少數人維護自身的利益,凌駕于法律之上,以個人意志左右國家意志。在目前,大多數情況人們把民主與專政作為一對相互矛盾的概念。其實,所謂的民主是指國家所享有的政治權力,但在獨裁國家都缺乏相對應的法律和政治保障。其內涵包括了法制、政治分權與制衡,同時也將平等的選舉權、普遍的被選舉權甚至言論自由與其他基本人權都含在其中。
而獨裁作為矛盾的另一面其含義是指統治者在法律與行政上擁有的極權。而極權不一定就是獨裁權,盡管極權是指統治權力的至高性和廣泛性,但是權力的主體看極權并不代表是由某個個人來統治,它可能是由某個精英階級、或黨派來進行統治。因而極權可能會導致獨裁,但是并不代表極權一定是獨裁,或者說獨裁只能是個別人的極權。
專政一般來說是代表特定人利益的特定階級在進行政治活動中使所代表的經濟物質利益占統治地位以及其他方面占據重要地位的情況。在歷史長河中,多數的專政者們運用他們手中的政治權力,對整個社會進行行政管控使社會按照其所追求的方向發展。近代政治文明中普遍把專政、獨裁、專制混用,都指向某些擁有絕對權力的個人統治或黨派統治,人類社會認為專政的統治形態與民主政治相互矛盾水火不容的。
而在社會主義旗下中國步入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形勢下,所謂的“專政”又有了新的含義。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國家的實質就是一定階級的專政。任何國家,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是封建主義還是奴隸社會,都是專政統治管轄,是指統治階對被統治階級進行的專政。一般情況下,國家會借助自己的統治工具如軍隊、警察、監獄、法庭等來以維護既定的統治關系。同時,國家作為一種政權組織,基于一定的政治主張和政治原則,以自己的利益為基點組成行政、經濟、文化等各種部門,實現其各自的社會管理職能。
專政的含義并不完全等同于獨裁或專制。從專政的實質上來講,在整個人類歷史發展潮流中曾出現過兩種性質根本不相同的專政:一種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專政,例如古代的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以及近代的資產階級國家。另一種則是人民群眾對極少數人的專政,即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政治統治,即無產階級專政。
社會主義專政是人民民主專政。是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領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形成發展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和歷史選擇。社會主義民主專政是絕大多數勞動人民對少數反動勢力封建殘余進行專政統治,維護革命成果。
這從概念上就決定了人民民主專政并非集權專政。不僅與資產階級政權形式有本質的區別,而且與十月革命后俄國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專政也不完全相同。它既擔負著過渡時期的各項任務,又擔負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后的各項任務,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專政;對內和對外的職能是相同的;擔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
(二)中國法制建設的意義
法制的建設要隨社會需求相機而動,與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經濟的發展推動法制建設的進程。社會主義法制理念中依法治國是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我們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重要使命,而堅持黨的領導才是根本保證。我們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實現人民民主專政和中國法治的有機統一。法制中國不是簡單地模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抽象的“憲政”,而是一個統一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堅持“三依”,即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堅持依法執政、堅持依法行政;中國法制的實質是充分實現真正的民主自由,權利的真正平等,保障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與法制的關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有了法律的保駕護航糾正人民的行為,才能使人民民主專政更好地實現。
法制建設因法律自身的局限和反法制因素的存在而具有長期性艱巨性。法律本身具有階段性特質。在我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依然存在,全社會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有待提高。今后應堅持黨對法制建設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道路。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前提。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而黨的領導是人民民主專政最有效的體現方式之一。“在中國,中國共產黨的意志是人民意志的體現,只有在中國共黨的英明決策下,才能使國家建立的法律符合人民的意志、體現黨的主張,才能使法律得到切實的執行和遵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貫徹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理論,建設法制中國,是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和正確把握法制方向的必要前提。”
我國的法制建設脫胎于幾千年的封建人治社會,國無法而不治,民無法而不立,中國的法制建設雖然有長足的發展但還是不夠完善,要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就必須以樹立法律在社會中的權威地位為前提。然而,我們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員之上,而官員執法守法行法,這個國家就會獲更加富強有活力。維護法律的權威就要求任何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對一切違法犯罪行為,都必須依法予以打擊,平等地予以追究和制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例外。如果法律失去權威,法律終將會成為人治的工具,依法治國也只能是空談。
(三)“專政”與法制互為補充、相互促進
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政治制度與治國方針的重要體現。它是代表了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勞動人民能夠最大限度地享受民主權利和自由,是為了捍衛推翻舊社會后的革命成果而向極少數人實行的新型民主和專政,其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做主。
在我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作為統治階級的廣大人民群眾,國家代表人民群眾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人民群眾享有最高權力是我國政治制度的關鍵核心,同時這些理念是被上升到法律層面的,通過我國憲法所確立的根本準則,從而保證合法有效可以長久實行。保障人民民主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法制作用通過法律來規制社會準則,必須堅持法制建設,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核心和著力點,進而保障人民在法律范圍內能夠充分享有廣泛的權利和高度的自由,并承擔相應的義務,從而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實現社會主義最高目標。
以往我們對“專政”的理解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暴力統治,這種觀點過于偏激狹隘不客觀不全面,往往以點概面。對這種觀點必須要有一個恰當的理解與認知:“專政”作為上層建筑具有階級傾向性。因此,社會主義民主專政是人民高度的民主與少數敵對勢力專政的有效統一體。堅持法制,是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內在要求和應然趨勢。
只有真正明白專政和法制的關系才能改變錯誤的認識,才能不把專政和民主相對立,才能實現民主與專政的內在統一。只有堅持民主和專政共存,才能達到相輔相成,實現和諧社會的目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當家做主,保障我國平穩運行持久法制,社會發展自然促進法制的完善,而法制的完善又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法制與專政并不矛盾,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辯證統一的。總之,我國多年來推行的依法治國政策,通過行政手段為司法制度立法制度保駕護航,與維穩政策與人民民主專政是本質上并非對立的。
參考文獻:
[1] 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4-353.
[2] 郭鵬.依法治國視域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及其建設[J].理論與改革,2015,(1).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