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玉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8-0112-02
中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本前提,同時也是每一個學生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中心環節。近幾年興起的“群文閱讀”,引起許多閱讀推廣專家、學者和教育教學一線教師的關注,已成為語文閱讀的最新發展趨勢。
一、群文閱讀的提出
2007年,臺灣地區的陳易志老師上了一節“群文閱讀”課,他讓學生讀了6篇文章——《石頭湯》《雷公糕》《南瓜湯》《敵人派》《肉丸子湯》《兔子蛋糕》(繪本),然后鼓勵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內容、敘寫手法、文學要點的比較),引導學生進行交錯的分析(《石頭湯》里的和尚會如何解決敵人派里的困難)。這樣的一堂“群文閱讀”課,與我們傳統的課文教學似乎“格格不入”,但是不少聽課教師又感覺到它的巨大價值。從此,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研究掀起了高潮。
臺灣的趙鏡中、吳敏等研究者走在前列,提出了獨特的見解:趙鏡中先生在《從課文教學走向真正的閱讀教學》一文中道出閱讀教學的轉變: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由重視識字教學轉向理解教學、由精熟學習轉向策略學習、由單文教學轉向群文閱讀、由講授教學轉向合作學習。對其中的“單文教學轉向群文閱讀”,趙鏡中指出隨著圖書出版及學生閱讀量的增加,教師開始嘗試群文的閱讀教學活動,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從原先的“一篇”到現在的“一群”,群文閱讀的教學價值決不止閱讀數量的增加,閱讀形式的革新,更是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理念的更新。趙鏡中先生曾這樣描述臺灣新課程改革后閱讀教學的一種變化:在大力推動兒童閱讀運動的影響下,學生的閱讀量開始增加。雖然教師還是習慣于單篇課文的教學,但隨著統整課程的概念推廣,教師也開始嘗試群文的閱讀教學活動,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
二、群文閱讀的內涵
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最近兩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組文章。“群文閱讀”就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
這種閱讀模式打破了順次閱讀的習慣,突破了孤立閱讀的行為,它是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理念的更新,是一種具體的有生命力的教學形態。它是教師選擇教學資源材料、學生閱讀、師生多元交流的一種形式。它既是對傳統閱讀形式的一種傳承,也是一種補充。
三、推進群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群文閱讀一方面旨在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核心學習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教師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促使教師找到專業化成長的方向和空間,養成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從而構建“一篇帶多篇一本帶多本、課內帶課外、學校帶家庭、家庭帶社區”的立體、多元的理想閱讀教育生態,在大幅度輕學生語文學習負擔的同時,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創新能力,從而破解“減負”與“提質”并舉的教育難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四、教師導讀的重要性
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性作用不可或缺。“導”,指“指導”“輔導”,導讀策略是指教師在學生閱讀活動中,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科學性、有效性的閱讀方法指導。
教師導讀在群文閱讀實踐上大體分為五個層級:
第一個層級以教材為主,強調單元整合;
第二個層級突破了教材,強調以課內文本為主,增加課外閱讀,“一篇帶多篇”;
第三個層級是把范圍擴展到整本書的閱讀,強調“整本書閱讀”或者“一本帶多本”的閱讀;
第四個層級提出閱讀教學需要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
第五個層次把課內和課外閱讀打通,具體形式以“班級讀書會”為典型,更加靈活的則以“書香校園”的建設為載體。
通過教師導讀,師生共同打開一種全新的閱讀視野,從單篇到多篇,從課內走到課外,實現了既聚焦課堂又走向社會、家庭的閱讀模式。既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和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又把語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轉化成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書讀好;同時探索出適合學生的群文閱讀方法,教給學生、教會學生,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
總之,群文閱讀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希望在教師的指導下,農村中學的群文閱讀能真正達到:增加閱讀的數量,讓學生讀得更多;提高閱讀的速度,讓學生讀得更快;豐富閱讀的方式,讓學生讀得更深;強化閱讀的主體,讓學生讀得更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