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場
中國學生的脊梁被書包壓彎了,身體被作業拖垮了,“我們正在培養怎么樣的下一代”成為沉重的問題。升學壓力造成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被擠占,不少學生已經養成不重視體育鍛煉的習慣,最終影響到了其日后的生活習慣。在一定程度上說,“大學生體質堪憂”看似偶然,實則有其必然性,是長期不運動或運動少的必然后果。痛定思痛,多所大學推“跑步打卡”,以期提高大學生體質,這實屬無奈之舉。據了解,在學生中實行運動打卡,已有清華大學、北京建筑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試水,并提出“未完成將影響評優”,可謂用心良苦。吊詭的是,一些學生并不買賬,有學生吐槽表示,運動應該依靠自覺,有一定自由度,學校此舉,有一種“強制”色彩,這就會讓人覺得運動是為了完成任務,失去了運動的快樂和意義。事實上,學校的運動要求,已在執行過程中被大打折扣,“有的人只是散散步、遛個彎兒就當作鍛煉了”,虛與委蛇,應付了事。
就增強學生體質而言,學校不應對運動過程進行強制要求,打卡應該只作為一種要求形式,要讓學生有選擇余地,可嘗試更多的運動形式、活動、獎勵機制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鍛煉。換言之,學校有必要引導,但運動過程不應強制。在這方面,美國的做法可作借鑒。美國體育課注重身心健康的實際效果,老師從不占用上課時間做與體育無關的事,也不練習隊列,集體做操等,而且準備活動都是在老師簡單交代課目后,由學生自己去做。雖然也有體育考試,但沒有一個學生畏懼它,因為這種考試沒有優劣之分。比如考跑步,只要跑下來就行,而且在難以堅持時,老師和同學都鼓勵,一直到跑過終點。因此,學校體育可通過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借助體育運動的形式與內容,置學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復感受成功與愉悅,在不斷完善自我和鑒賞他人效能的過程中,使個人的個性特征得到充分的發展。
法國教育家保爾·郎格朗先生在《終身教育入門》一書中指出,“不能把體育活動只視為一種肌肉活動,而使之與其他文化活動割裂開來,必須把其與理性、道德、藝術、社會、市民的活動結合起來,使其統一于終身教育的整體之中;同‘身體文盲作戰是終身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作為學校教育組成部分的體育,在培養適合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自是不能偏廢。倘若從學生時代開始,一個人便熱愛運動并積極運動,必然會有助于“終身運動”習慣的養成。由是觀之,破解大學生運動不足的問題,需要從中小學抓起,讓更多的人在中小學階段便熱愛上體育運動,使運動成為一種流行的風尚。
正所謂,沒有好身體,一切都是零。筆者以為,扭轉學生體質繼續下滑的趨勢,依靠政府指令或學校強迫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并非長久之計,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持續地參加體育運動。眼下,除了引起對體育的足夠重視,更重要的是要對體育有正確的認識,應轉變人們的“審美眼光”,樹立以體育鍛煉為時尚、以身體強健為榮的審美觀,讓運動成為一件很時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