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
摘 要 大學生知識學習是基礎,知識轉變為能力素質、推動社會發展及財富增長才是最后的目的,轉化的能力中主要有專業特別固有的特定能力,以及起基礎支柱依托作用的通用能力(即職業核心能力)。本研究就是以重慶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為例,開展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研究。
關健詞 高等教育 核心能力 漢語言文學 模式
大學生大學期間的學習除知識學習外,更重要的是把知識轉變能力和素質的提高,促進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長。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依托石油、冶金行業基礎,開展了學生能力培養、教育訓練、職業發展及市場拓展的實證教育實踐,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育人模式。
1 全面認識“職業核心能力”,做好人才培養的導向工作
“職業核心能力”自上個世紀70年代初由德國的梅騰斯提出,他把職業人需要的能力分為: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后兩者就是職業核心能力。它是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各種職業可遷移、可攜帶、能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伴隨終身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個人潛質、性格以及后天教育發展及實踐中檢驗完善、不斷固化成熟的基本能力,其水平能力認證即為CVCC認證(China Vocational Competence Certification Center),是教育部職業培訓認證中心組織的,通過職業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管理、解決問題,信息處理,創新創業等課程的系統學習和培養,通過了技能考試而獲得的職業核心能力水平認證。
(1)國外先進經驗。我國的CVCC培養和認證是學習英國、美國、德國及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在高職院校及中等職業技術學院較早推行效果明顯,它能滿足現代社會企業需求和良好的人才結構體系,能提升學生生活、學習和職場就業效率和工作質量,克服企業矛盾,減少社會成本(見圖1a,從頂部到底部依次是高級研究型、管理型及高職技術型人才比例)。
(2)認識職業核心能力。它是職業能力結構最深層次的行為表現,整合各種資源和信息,展示和發展了所學知識和所長技能,增強了自信心。如圖1所示:
圖 1 的兩種圖形分別用冰山結構和同心圓結構展示了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及不同能力的關系。(a)圖把職業核心能力放在最低層,意味著其基礎、支柱和承載地位,是“水下”隱性的,而水面顯露易視的冰山一角是特定能力。(b)圖則說明職業核心能力處于中心位置,從圓的范圍看,職業核心能力的數量種類最少但影響大。
(3)政策引導及發展變化。1998年,我國把職業能力劃分為職業特定技能、行業通用技能和職業核心能力三個層次;2007年推出了包括人際交流、信息處理、解決問題八個模塊的職業核心能力體系;2012年提出“要切實改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觀念,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一”實踐能力強化要求。隨后各高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職業技術及應用型的大學教育進一步擴大,職業核心能力特別是適應職場新崗位的學習、溝通和協作能力、創新創業能力,電視劇《杜拉拉升職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職場情景。
2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工作因學校、行業或地域不同形成辦學的特色,我校十年來走過了以自學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綜合能力三種能力培養為主到思政實踐、科學與人文素質、職業素質三大模塊12個項目的素質教育發展歷程。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此背景下確定了以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新聞宣傳、行政管理、教師等崗位的市場導向的能力引向,強化了公務員培訓教育中心、素質教育中心、ADOBE數字中心等對人才培養的特色作用。
(1)“三全”育人理念引領教育。“三全育人”是指大學生進行全程、全員、全方位的培育體系,大學期間全學生過程、全體機關、后勤等在內的全體師生員工、課內外等多方位的全員育人,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學生,鍛煉學生與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創新自我的育人理念,在良好的教育管理和服務的環境中成長。
(2)課程引導及教學滲透方面。我校漢文專業培養聽取企業、行業、專業專家及校友的意見,邀請中石油、中石化、中鋼協及新聞機構等相關部門共同修訂了人才培養計劃,探討了現代大學漢語言文學教育與人才需求、課程體系、校企合作開發和實踐實訓基地建設等議題,將人才培養計劃中的相關課程(或實訓)與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進行對接,通過討論式、互動式、參與式及探究式等教學模式,訓練學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的習慣;通過“社會交際綜合實訓”課程教育進行交流表達、職業溝通、信息管理等能力培養;鼓勵參加辦公自動化、C語言等科目考試;開展了人物形象展示、情景對話、“精彩一課”自主學習,拓展了禮儀實踐、播音主持、班院刊編輯、助理崗實訓等“行為引導”社會實習,探索了模擬招聘、團隊公關項目設計等“問題解決”方式的教學活動,取得了育人效果。
(3)自學引導及適應能力培養。大學人才培養計劃是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共性計劃,但因學生成長背景、個人愛好、職業取向存在差異。我校在學生入學后就啟動大學生生涯規劃工作,讓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已的興趣、愛好、性格、職業能力傾向,初步了解職業取向,設計生涯規劃書。二年級起認知環境,分年級有側重點地開展專業、行業、素質及職業教育,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校正和發展個人職業規劃。我校漢文2011級80名學生中,最后選修了五個方向第二專業27人,32名學生準備考研或考公務員,專業技能考證通過率近300%,一些同學還在會計資格證、教師資格證等方面都較大突破,就業質量很好。
(4)學生溝通及表達能力的培養。大學生聽、說、寫等溝通交談、禮儀是基本要求,但較好的書面表達、演講、談判更是漢文學生的嚴格要求,軍訓時我們開展了“我的家鄉”、“軍訓感悟”等小組訓練活動,后期的讀報訓練及新聞解說、一周時事談、身邊的榜樣及感動校園十大人物事跡報告會等都成為學生職業訓練的平臺。寒暑假帶薪實習、“三下鄉”、社會調研又培養了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學生完成了從“愿意講”到“能夠講”及畢業前“善于講”三段式轉變。學生自辦班刊、院刊,全程編輯、播放新聞稿,甚至還拉來維忠科技、中國銀行沙區支行的活動贊助等都培養了學生能力。
(5)組織管理及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和協調能力是在工作中培養和訓練出來的,重點開展了團隊精神與文化、合作藝術、沖突與處理、團隊培育與領導、激勵及績效等內容培養,我們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團和興趣小組,通過正式和非正式組織兩種方式,創造機會讓他們嘗試當好管理者,善于和懂得當領導者。在漢文2011級我們試行了年度干部任期更換制,讓每位同學都有為同學服務、組織策劃及展示才能的機會和舞臺,優秀學生推選到學院、校任職,大二時75%班干部及院干事擔當了學院、學校團學組織各部門主要干部,優秀干部中25%學生發展成為了黨員。80%以上同學通過老鄉會、文藝創作小組、班院刊編輯部、英語情景劇小組、人物形象與設計表演展示、天體禮儀隊、友好寢室建設等非正式組織中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團隊管理精神。
(6)鼓勵學生走入社會,培養適應社會能力。職業核心能力校內培育的滯后性和局限性依然存在。學校每年積極開展和鼓勵學生參加帶薪實習、社會調研、“三下鄉”、志愿服務、助學助教助研等活動,鼓勵籌辦各種晚會、文體項目比賽、科技文化交流、郊游及跨校區聯誼活動。我校學生曾自發到蓮花湖開展了一次野炊,從方案設計、組隊出行、材料購買烹制及晚會展示等無不展示了同學們的人際交往、溝通協作、危機處理的能力。
總之,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及CVCC認證工作是一項目前大學生教育及職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學校要克服經費上的投入不足,在職業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管理、解決問題,信息處理,創新創業等系統課程教學上師資不夠,專業技能培養特色不明顯等困難。充分認識到此項工作影響到學生終身的職業發展機遇和就業前景,它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需要和校企全員育人的時代呼喚,隨著時間變遷,其教育理念和應用效果將定會被學生、學校和社會接納。
參考文獻
[1] 張濤.高職人才的職業核心能力構建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5):55-58.
[2] 丁輝,姚慶文.淺議職業核心能力訓練.職業教育研究,2010(4):13-14.
[3] 洪霄,顧亞莉.職業核心能力在職業教育中的培養途徑和方法探究.現代商貿工業,2011(9):200-2001.
[4] 顧艷霞,楊小燕.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現狀及培養途徑.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16-18.
[5] 楊明.論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策略和方法.職業技術教育,2007(2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