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軍 張耗 顧駿飛
摘 要:結合多年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教學經驗,提出用發展的觀點、時代的眼光去審視“互聯網+”時代下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現狀,借鑒國內外的研究生教學成功經驗,從豐富研究生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對“互聯網+”時代下創新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提出幾點建議,以期為農學研究生教學質量和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 農學 碩士研究生 創新 教學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6(b)-0153-03
研究生教育最早發源于德國,是德國新大學運動之后的產物,后經英、法、美、俄、日等國家的不斷完善與發展。當前研究生教學模式大體可分為3種:學徒式、專業式和協作式[1]。不論哪種教育模式,研究生教育的本質特征始終是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為目的,以培養能獨立從事科研或教學工作和高層次技術與管理工作的接班人為目標[2]。歐美發達國家碩士研究生教學質量保證的系統措施包括:制定適合的培養目標;能力為先的研究生錄取標準;注重實效靈活的課程設置;完善的教師管理機制;各具特色的培養模式;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規范有效的內部教學質量管理制度;多元化的外部質量監控等[3]。
我國研究生教育起步晚,但研究生規模擴大較快,導致部分研究生專業與就業市場銜接度不高、教育內容更新慢、學生畢業后進入科研崗位的競爭力不強,適應性較差。為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落實《教育部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3]要求,研究生培養單位務必從建設與構建創新的課程體系、不斷地完善課程審查機制、選課管理和課程考核制度、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等諸多方面加快實施研究生課程教學管理和監督[4]。如何更好地發揮研究生課程教學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是教學與科研第一線每一位教師的責任。
農學是研究與農作物生產相關領域的科學,包括作物生長發育規律及其與外界環境條件的關系、病蟲害防治、土壤與營養、種植制度等內容的學科,因涉及農業環境、作物和畜牧生產、農業工程和農業經濟等多種科學而具有綜合性。農學專業作為我國的基礎學科之一,為我國培養了大量農業科技人才,對農民增產增收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農業科技創新速度的不斷加快,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等新技術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農學專業在保持其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正在煥發出勃勃生機。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升為國家戰略。因此,需要用發展的觀點、時代的眼光去審視當前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的現狀,借鑒國內外的研究生教學成功經驗,從豐富研究生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對“互聯網+”時代下創新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提出幾點建議,以期為提高創新農學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考。
1 農學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特點及現狀
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不斷地加快,一方面向縱深發展,使農業優質、高產、高效目標達到一個新水平;另一方面向廣度拓展,由單一的種植業變成農、林、牧、副、漁等多業并舉,向產業化、規模化、國際化推進[5]。在農業發展需求的推動下,農業科學不論在微觀或宏觀領域里都要求多學科、多專業的配合,研究手段快捷化和精密化,同時廣泛的科學研究協作和國際合作研究也在進一步發展中。當前,大環境對農學專業的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級人才培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已有調查研究指出,根據研究生的期望加強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提高課程質量和改善培養環境等是農科院校碩士生培養的新目標和新任務[6,7]。近年來,在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性教學、網絡教學等方面開展了不少有建設性的研究工作[8,9]。但是,在實際研究生課程教學中,仍存在以下一些主要問題。
第一,當前碩士研究生授課模式基本上都是延續本科授課模式,以聽課考試為主,學生是接收式的學習,在課程知識范圍上很難超越教授內容,對課程內容缺乏獨立思考,不能提出問題。這種傳統“填鴨”教學消耗了教師和學生的時間和精力,而學生的知識獲取和儲備對于隨后的碩士論文研究工作幫助甚微。研究生要在一年的時間完成將近20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基本沒有時間開展文獻檢索和閱讀等工作,更別提進入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
第二,教師授課時間和授課內容連續性難以保證。大多研究生課程一周一次,擔任碩士研究生課程的授課教師存在較多的外出科研和調研工作。而對于多數研究生,導師會開始安排外出調研、實地觀測和實驗研究等工作,因此,不論是教師停課還是學生缺課,對于本就每周一次的課程教學的連續性會造成嚴重破壞。由于農學專業涉及較多農作物的研究,各農作物的生長季節并不相同。對農作物的調研與實地觀測及實驗研究等均需與各農作物的生長季節相銜接,這一實際情況也加劇了其對農學專業課程教學連續性的破壞。
第三,教學內容與課題研究內容存在脫節。課程教學的目的是為研究生提供思維方法和知識工具。即便是同屬農學專業的研究生,研究方向也不盡相同,學生的知識需求是不相同的。目前單純的課堂授課形式已經無法滿足教學內容和不同學習需求的對接,導致課程教學內容對學生日后科研工作的幫助甚微。因此,結合農學專業課程特點,根據不同研究方向需求調整教學重點內容,提高教學效率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2 “互聯網+”時代下創新課程教學的幾點建議
2.1 改革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教師之間的良性互動
構建基于互聯網的研究生研究性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是主體。第一,系統地修訂和完善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注重每門課程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有機融合,加強橫向綜合,減少縱向交叉,特別注意避免各門課程之間可能重復的內容。如,在《作物栽培學》編寫和教學過程中,改變原有小麥栽培學、水稻栽培學和玉米栽培學各自分割的教學體系,將三種大田作物通用的栽培管理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融合,實現加強橫向綜合,形成新的課程。這樣會更有利于學生掌握一些共性的基本理論。第二,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地補充農學學科發展內容,使得課程教學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實用性。傳統教材更新速度慢,很難及時反應形勢變化。農業科學的發展更是瞬息萬變。因此,農學專業碩士課程的內容應緊跟時代和政策步伐,及時更新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三,導師應根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結合學生的特長與興趣,個案制定并優化研究生培養計劃,這是真正落實課程設置中民主教學的關鍵。尊重研究生的主體地位,注意營造良好的學術民主氛圍,促進課程學習中的教學互動。授課方面主要采取鼓勵學生隨時提問和課堂討論的方式,通過提問、辯論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思維的興奮程度,在交流中不斷地激發活躍的思維和靈感,而這也恰恰培養了學生后續科研中最需要的探索精神。重視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興趣,發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和指導研究生積極開展自主學習。
2.2 優化教學內容,注重前沿引領和方法傳授
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與其他研究生課程一樣,均設置了學位基礎課、必修專業課和選修課三類課程,每類課程的教學內容都直接影響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提高。在目前重科研、輕教學、重論文輕課程的大環境下,研究生課程教學內容普遍存在創新性、前沿性不足的現象,內容老化滯后,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嚴重影響研究生知識儲備與創新,直接或間接導致研究生培養質量降低。
根據農學學科發展、人才需求變化,以課程教學內容的精度、深度、廣度和前沿性與學科的發展規律保持內在一致為目標,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旨在解決如何選擇和選擇什么內容的問題。“互聯網+”時代,農學研究生課程內容的選擇應注意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1)任課教師應將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和技術革新等科技創新貫穿課程教學內容始終,高度重視通過對經典理論構建、關鍵問題突破和前沿研究進展的案例式教學等方式,強化研究生對科技創新過程的理解。(2)研究生課程內容應該是建立在一般知識基礎上的專門化、系統化的知識。當今學科交叉融合、新學科涌現,新技術和新理論在交叉領域誕生的創新更突顯了研究生課程內容應涉及跨學科知識、學科前沿知識和研究方法理論。學科知識本身就是動態變化的,需要根據課程實際教學效果,及時調整和凝練課程內容,加大課程重點內容的教學訓練強度,特別是要加強方法論的學習和訓練,著力培養研究生的知識獲取能力、學術鑒別能力。(3)面對部分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教材存在不適合研究生教學的問題,從國內外學科經典專著、優秀本科教材、學科發展前言動態等綜合優選一本或多本教材是解決目前教材更新滯后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來,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增多,適當引進或增加國外先進教學法與理論已成為可能,這可以啟發、引導研究生科技創新,培養學生開放性、實用性與先進性的科學思維,使得研究生課程教學切實為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和發現問題能力打下基礎。
2.3 積極采用“互聯網+”的新型教育模式
互聯網+研究生課程教學是通過互聯網技術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學生和教師之間合作更加緊密、靈活,互聯網技術提供的數據和評估,可以給教師提供更好的、更及時的反饋,最終實現研究生的自適應研究性學習和個性化研究性學習。作為教育技術手段,“互聯網+”為研究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更為系統的途徑。“互聯網+”教育包括微課、翻轉課堂和自適應學習等,其中,微課是以闡述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的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和教學應用為目的的教學視頻。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是一種實踐性強、高效、開放的教學手段,教師在并不出鏡教授課程的情況下,實現了和學生之間如同科研伙伴一樣的互動。鼓勵高年級研究生參與微課教學設計、改革和教學評價。由于農作物生長耗時較長,單獨在課程講解中并不能使學生完全掌握相關知識。因此,可在主要生育期對作物的生長發育進行錄制,并配以教師的講解,最終整合成完整的教學視頻。通過制作設計和講解精良的微課,結合課堂教學完成課程的預習、輔助和總結,有助于提高農學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
2.4 建立多樣考核方法,強化支持服務和管理
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教學逐步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在農學研究生教學中,網絡教學可以為研究性教學提供充裕的時空自由度,在整合研究性教學與網絡教學的開放型教學模式下,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另外,傳統的統一書面試卷的考試方法不能準確客觀地反映不同學生的實際水平與學習效果,必須改革傳統的考試模式,針對學生和課程建立多樣的、靈活的考核方法,使得學生著實從課程教學受益。(1)對于可以將課程教學內容應用于相應研究的學生,要通過教學內容與研究內容結合完成主題大作業考核;對于暫時無法將課程教學內容應用于相應研究的學生,可以通過完成教師布置的固定主題大作業完成考核。(2)對于農學基礎工具類課程(如農業信息類),學生利用該課程知識及方法解決其所在專業研究實際問題,撰寫專題科研報告或小型論文,提高研究性教學的專業性。(3)形成網絡教學的課程,確立網絡教學的登錄跟蹤機制,在核定課程最終考核成績時,結合課堂講授、網絡課程作業反饋等情況給予加分,以建立多樣課程考核方法。
結合多年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教學經驗,借鑒國外研究生教學成功經驗,將培養目標的內在要求和人才培養所需的知識結構有機結合,從豐富研究生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核方式方法等方面改革“互聯網+”時代下農學研究生的課程教學,實現新時期農學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滿足我國農業科學和社會發展對農業高科技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周泉興,王琪.研究生教育的本質:歷史、現實和哲學的考察[J].中國高教研究,2009(2):38-40.
[2] 劉蜀陽,韓志宏.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歷史沿革、發展模式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4):69-71.
[3] 石花玲.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4] 教育部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5/201501/182992.html.
[5] 高寶嘉.農科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的課程建設問題[J].高等農業教育,2015(6):3-5.
[6] 陸建飛.高等農業教育主動面向農業現代化的戰略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0(6):329-332.
[7] 翟洪江,孫立群.農科院校碩士研究生質量調查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2(8):77-81.
[8] 秦發蘭,汪華,胡承孝.研究生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初探[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6):18-21.
[9] 李昌新.研究生課程教學的研究性及其強化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09(4):9-13.
[10] 秦惠民,鞠光宇.基于網絡的大學開放式課程現象研究——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09(11):17-21.
[11] 薛海.基于網絡的碩士研究生教學模式探索[J].黑龍江教育,2015(4):10-12.
[12] 吳錫東,張磊,喬秀柏,等.新形勢下農學專業教學內容整合與課程體系改革的探討[J].天津農學院學報,2003,10(S1):5-7.
[13] 陳花玲,仇國芳,王俐.改革研究生體系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6):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