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 徐蘭蘭
摘 要:“抱石皴”既是技法創新的產物,也是藝術創新精神的體現,其創造性突出反映在筆法、造型以及形式上。雖以散鋒筆作畫,但卻追求畫理的完備;努力擺脫形象的束縛,來追求心意的真實表達;打破傳統形式法則的限制,以追求創作精神和情感的凈化升華。
關鍵詞:抱石皴;散鋒;創造性
傅抱石是20世紀杰出的中國畫家,其獨具藝術魅力的藝術特征奠定了他在中國畫創作領域上不可撼搖的地位并開辟了中國畫創作嶄新的格局。抱石先生在充分理解傳統繪畫中“筆”“墨”“寫意”藝術內涵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傳承和發展了皴法,從而形成了既和傳統精神相通,又和傳統形式相異的獨特技法——“抱石皴”。可以說“抱石皴”既是創新的產物,又是傅抱石藝術創新精神的折射和體現。“抱石皴”的創造性特征體現在“散”上。其筆散,以散鋒筆作畫,追求畫理的完備;其形散,擺脫形象的束縛,追求心意的真實表達;其法散,打破傳統法則的限制,追求創作精神和情感的凈化升華。
1 筆散理不散
中國畫從技法角度講,實際上就是如何用筆用墨。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提出“書畫同源”后,經趙孟頫的大力倡導,“以書入畫”成為中國畫用筆的基本法則。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所謂“中鋒取骨,側鋒取妍”,主要運用筆尖,少用筆腹,不管披麻皴系還是斧劈皴系均是如此,即便偶以破筆作畫,也從未越此藩籬,而傅抱石打破傳統畫法對毛筆的使用,創造性地將筆鋒散開,形成獨特的散鋒筆,這樣不管是筆尖、筆腹還是筆根,都得到充分利用:筆毫聚攏便是中鋒,筆毫稍散就是破筆,筆毫完全散開,即是散鋒。一筆兼具數筆之用,能大能小,能面能線,能勾能皴,能點能斫,真正做到了“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散鋒筆法做皴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胡亂涂抹,而是要遵循一定的“理”,這個“理”便是太極之理。
原理有二:一是循環往復。“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易云“無往不復,天地際也。”體現在用筆上便是“一波三折”。米芾要求用筆“無垂不縮,無往不收”。黃賓虹亦說:“落筆應無往不復,無垂不縮,往而復,使用筆沉著不浮。”“筆有順遞,法用循環,起承轉合,始一筆。由一筆起,積千萬筆,仍是一筆。”“勾勒用筆,要有一波三折”。以散鋒筆做皴尤難駕馭,散開的筆毫就如絲絲亂麻,毫不受力,不過能做到“一波三折”就可筆筆送到、起訖分明,不會混濁、躁急。二是對立統一。宋周敦頤《太極圖說》云:“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生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原;分陰分陽,而儀立焉。”太極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動中寓靜,靜中有動,但又構成一和諧的整體,體現在用筆上,即“提、按、轉、折”。以散鋒筆做皴,“提”則數毫飛動,所出線條遒勁清健;“按”則筆根受力為面,蒼茫含蓄;有“轉”能圓,有“折”則方,由此形成“抱石皴”獨特的或粗或細,或疏或密,或方或圓,或長或短,或虛或實,或柔或剛,或“干裂秋風”或“潤含春雨”的富有韻律的筆墨效果。
散鋒筆法是“抱石皴”的基礎。熟練地掌握散鋒筆法,才能真正發揮“抱石皴”隨物賦形、妙造自然的表現力。
2 形散意不散
“形”是一切可視的形象,既包括具體的形象:山川樹木、江河湖海、花鳥魚蟲等等,又包括抽象的形象如純粹的點、線、面等。“意”是“心”“志”,是意境中想象的、純粹的、深刻而生動的藝術境界和真摯的情意。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形”是“意”的載體,無“形”不能立“意”;“意”是形的內涵,無“意”則“形”就會喪失靈魂和活力。“形散”,是不拘束于形,不求形似,并不是完全舍棄“形”,而是依“意”取“形”、依“意”變“形”。“意不散”是在塑形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意念活動。例如,用筆強調筆力,如果沒有“力透紙背”的意念,所畫線條就會軟弱無力。在創作中,如果不能時時以心中意境或激情統率全局,作品就會散亂無神。
從審美的角度看,如果把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過于逼真就會把欣賞者拉回到功利的現實,而發現不了藝術家賦予作品的內在精神。所以,中國歷代卓越的藝術家均摒棄形似,追求“心源”(心境或情感)的表達,畫意不畫形、畫意忘形。蘇東坡畫朱竹謂“意足不求顏色似”。徐渭的墨葡萄、八大山人的水鳥、齊白石的蝦都實證了“不似之似”。傅抱石在談自己的創作時亦說:“分明某處可以架橋,甚至不畫橋便此路不通,我不管它。……我只求我心目中想表現的某境界有適當的表出,我認為這一畫面已獲得到了它應該存在的理由。”“抱石皴”“形散意不散”的特征在表象外之意時,有著得天獨厚的表現力。以《瀟瀟暮雨》為例,我們只能看到紛披莫名的點線而看不到具體的山石結構和雨的形象,但是雨的感覺卻撲面而來,這種煙雨迷蒙的氣氛,不正是放棄了形象的逼真刻畫,而追求“雨意”的充分表達才形成的嗎!在《觀瀑圖》中,也只能看到濃淡干濕不同的墨塊和一些斑駁的墨線,幾乎沒有具體的物形,水口也未作細致的刻畫,但水汽蒸濛的氣象油然而生。中間巨石上的四個點景人物更是寥寥數筆,未求形似,但人物的意態顯露無遺。這些作品充分體現了“抱石皴”形散意不散的創造性特征。
3 法散神不散
“法散”指表現形式多樣,不拘泥于一種技法、一種表現方式,而是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采用適合表現其“神”的形式方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凡事有經必有權,有法必有化,一知其徑,即變其權;一知其法,即功于化”,山水畫的創作方法是在深入自然的實踐中不斷積累、概括、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不能固定不變,要隨著自己藝術修養的提高和表現對象的變更而突破成法創作新法,這就是“無法之法”。
石濤說“山水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水也,山水于予神遇而跡化也”在“澄澈一心”的關照中,物我交流,物我兩忘,物我同一,自然山水精神與畫家的精神合二為一,得以凈化升華,這種凈化升華的精神就是畫家要傳之“神”。
自然山川千姿百態,各有神韻。郭熙《林泉高致》:“嵩山多好溪,華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別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靜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因此,一成不變的技法很難表現其多姿的神韻,因此要采取不同的“法”。傅抱石在《西陵峽》中運用粗重的類似亂柴的皴法;在《滿目蒼翠驚高風》中則采用類似卷云的皴法;在《待細把江山圖畫》中又使用類似亂麻的皴法;在《長白山林海》中則以不同的“點”做皴。這些“莫名”的皴法就是“抱石皴”——隨物賦形,為山川同時又為畫家自己傳神。
參考文獻:
[1] 徐善.傅抱石談藝錄[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
[2] 潘運告.漢魏六朝書畫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
[3] 韓永賢.周易探源[M].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
[4] 王伯敏,錢學文.黃賓虹畫語錄圖解[M].杭州:西冷印社,1993.
[5] 季優昆.中國書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6]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7] 傅抱石.傅抱石談中國畫[M].山谷,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
[8] 沈子丞.歷代論畫名著匯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