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裙裝是覆蓋人體腰部及以下部分的服裝,合理的裙裝結構設計既能展現靜態造型的合體美觀,又能滿足穿著者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運動。以裙裝原型為例,基于人體工學理論,對人體在動靜態時體態特征的變化進行數據分析,從裙裝原型的腰圍、臀圍、裙擺的功能性設計和省道位置的科學化設計等方面,對裙裝原型的基本構造理論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體型特征 裙裝原型 結構設計
中圖分類號:J5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6-0053-03
裙裝原型的裙身呈現自然垂落的H型,結構簡潔。以裙裝原型為基礎,可變化出多種款式的裙裝設計。從整體形態分析,裙裝原型由腰臀間近似圓臺體的復曲面與臀圍以下圓筒狀態兩大部分組成。其中腰臀間復曲面的結構處理會直接影響裙子著裝后的合體狀態和穿著舒適度。分析腰臀間的人體體型特征,理解裙裝所需的必要放松量與日?;顒舆\動量的加放原則、以及腰臀圍度差產生的省道處理方法成為裙裝原型紙樣設計合體性的關鍵所在。
一、人體體型特征對圍度的影響
(一)下半身外包圍與人體的關系
在進行裙裝原型制作時,裙身的尺寸往往是以人體臀圍作為一個參考標準進行加放處理。但裙身所需最大圍度長并不能簡單的視為人體臀圍凈尺寸。觀察人體體型會發現,側面(圖1-左)的腹部前突和后臀突為前面和后面最突出的位置;體側(圖1-右)最突出位置也因人而異,在人體體型測量統計獲取的數據中發現,體側突出位并未落在臀圍線上,73%被測者的體側最突出點是落在臀圍線下方的側胯突位。
圖1 人體輪廓
將一片布包裹住人體下半身使之形成直筒形態時,面料與下半身各個方向的突出點為接觸點。此時裙身所需的圍度尺寸是將腹部前突位、后臀突、側胯突等各方向最突出點的水平斷面圖重合,沿各水平斷面的外緣所形成的整體下半身外包圍線,就是裙裝制作時所需的最大圍度,稱為下半身外包圍。下半身外包圍的尺寸比人體臀圍大2-3cm左右。在人體測量時,可以借助塑質薄板貼著在體表的腹部前突位及側胯突位進行精準計測。
(二)人體腰圍線的位置
人體腰圍線的位置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人體直立狀態下的腰線位置,既正面觀察腰部時,標記出腰部右側最凹處,經由該處的水平腰線。此位置上的腰圍線適合作為上下身連衣款式的腰線,如連衣裙、西服、大衣等。另一種情況是在日常穿著裙裝或褲裝過程中,腰帶所在的最舒適最穩定的位置。這類腰線適用于以腰部為主要支點的服裝,如裙裝與褲裝。水平腰線與著裝狀態腰線的位置存在個體差異,通常著裝狀態腰線會略低于水平腰線,傾斜角度也是因人而異。在立體裁剪過程中要注意觀察人體體型特征,再進行腰線位置的確定。
(三)人體運動對裙裝松量的影響
在進行裙裝的結構設計時,腰圍與臀圍的松量處理不容忽視。合理的加放各圍度的松量,可以使裙型更加合體美觀,同時,人體在進行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動作時也不影響其美感及舒適度。在對人體跪坐(直立、90度前屈)、椅坐(直立、90度前屈)、站立(直立、90度前屈)的身體狀態測量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動作可引起腰部和臀部的體表發生不同程度的伸展。這些尺寸的增加量則作為人體在日常生活所需必要活動量的參考值。人體在身體跪坐90°前屈狀態下,腰圍的平均增加量為2.7cm,腰部作為裙裝的主要支撐點,加入過大的松量會導致裙裝腰位下移,或產生過多的浮褶而影響美觀性與舒適性,因此腰圍的適當松量最大取2cm;臀圍在身體跪坐90°前屈狀態下平均增加4cm,作為裙裝原型,臀圍的適當松量一般設定為4cm。隨著裙裝的款式變化以及裙裝與人體間空隙量需求,臀圍量做適當調節。
日常生活中除了以上動作外,還要考慮到人體步行時便于行走的裙擺尺寸與裙長的比例關系。除去裙裝設計中的開衩、褶皺處理以及彈性面料對著裝狀態的影響,單純考慮日常生活中方便行走的裙擺必要尺寸,根據常用裙長款式,對膝蓋上10cm處、膝蓋位、小腿最大圍位和腳踝位進行測量位置的設定。測試者按日常步行的布幅行走,步行時用皮尺計測各測量部位的兩腿外圍尺寸,以兩腿間無束縛感的最小必要值為標準。計測結果顯示裙擺與裙長的尺寸增長值成正比,裙長越長所需的裙擺尺寸越大。
二、人體體型特征與省道的關系
根據款式設計的需要,可以對腰臀尺寸差進行收省、抽褶以及其他處理,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能夠更完美地展示人體腰臀間的曲線狀態。在多種多樣的處理方法中,收省成為塑造腰臀造型最基本的操作方法,也是進行裙裝造型拓展設計的基礎。
在進行裙裝基本型的立體裁剪操作時,腰臀間的造型適體度如何,往往取決于省道的位置、省量與省長。后兩者可以通過對人體實際腰臀尺寸差的測量獲得,各部位省量的分配系數與省長也有既定的比例關系。相比之下,省位的處理對裙子造型表現和結構合理性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正確的省位是根據人體的骨骼與皮下肌肉及脂肪組織構成的曲面形態變化進行合理定位,分析腰臀部的體型曲率變化可以避免裙子產生不自然的浮褶,從而提高整體裙裝造型合體度,以及著裝舒適度。處理省道時,不論是從結構合理性還是準確靈活性,立體裁剪都盡顯優勢。特別在處理個體差異方面,可以通過直接觀察人體腰臀間曲面狀態進行省道的處理,相對于平面作圖中應用既定的公式確定省道更顯正確直觀。
從省道處理操作中觀察發現,完全不考慮人體體型特征或是機械性的按比例來確定省道位置的方式:比如省位過于靠近中心線或側縫線;或多個省平均排列而顯得省道位置分散;省道的長度與弧度狀態等沒有按照人體體型形態而收放的操作,都會影響裙裝的整體效果和穿著舒適度。例如,人體腹部的形態就會直接影響前片裙裝省道的狀態,人體小腹扁平的體型,前腹省較短,或與前腰省等長;當人體的腹部較為突出時,前腹省略長于前腰省。
圖2為比較理想的省道狀態,前后片各兩個省有存在的不同意義:前腹省可以處理腹部的突出曲面,根據腹部突出程度不同,前腹省的長度發生變化;前腰省的省尖朝向髂骨隆起位,可將前側面包裹合體;后臀省的省尖朝向臀高點,正確的處理后臀省可使裙型保持完美的臀形狀態;后腰省可處理后腰部的側突位;
三、 不同人體體型的結構處理方法
在進行裙裝紙樣設計時,人體的下半身體型中的腰圍、臀圍、腰臀厚度、前腹部、后臀高等體型特征對省位的狀態的設計直接相關,為了更準確的進行立體裁剪實踐,以及更快捷地將人體測量數據應用到紙樣設計中,有必要對人體下半身體型進行研究。
圖3的1號模特為較勻稱的體型,小腹微突。從側面狀態可看出腰部厚度的中心點與臀部厚度的中心點兩點所產生腰臀厚度較小。此類體型的腰省省量分布較均勻;2號模特腹部較為突出,前片腰省的省量及省長需按腹突量調節;3號模特腰部前傾的同時,臀部也向后突出,以保持體態平衡。側面的腰臀厚度中心點未落在一條垂線上,產生較大的腰臀厚度差。在進行紙樣設計中,注意調整腰省省量比例來實現裙裝的適體效果;4號模特著裝狀態腰線并不是完全呈現水平狀態。從側面觀察會發現腰線呈現后中心位置下落狀態,下落量因人為異(1-1.5cm)。如果在制作裙裝時不注意下落量的調整,會導致裙身出現前撅或后腰位出現多余堆褶等不良效果;5號模特呈現反身體的體型特征,人體中心體軸向后傾,胸部挺出,臀向后突出,腰后部曲線明顯,身側面的腰臀厚度中心點形成明顯斜度,注意臀圍尺寸為凈體臀圍加入3-4cm的活動量,同時還要加入腹突量(2-3cm)。后腰省的省量比例也需適度加大;正面觀察6號模特的體型,HL向下10cm的大腿部寬度明顯大于臀寬。熱衷運動的女性多呈現此類腿部特征。在進行裙裝紙樣設計時,要考慮到腿部突出量的加放,增大外包圍尺寸,以避免裙子圍度不足而產生的不自然斜褶。
四、結語
文中以裙裝原型為例,基于人體工學理論,對人體在動態和靜態時體態特征的變化進行數據分析,從裙裝原型的腰圍、臀圍、裙擺的功能性設計和省道位置的科學化設計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進一步把握裙裝原型的結構變化規律。同時,人體體型特征與原型結構設計中的數據變化及原理同樣適用于其他裙裝款式,文中各結構要素的分析為不同款式的裙裝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日)三吉滿智子.服裝造型學理論篇[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282-313.
[2]張文斌.服裝工藝學(結構設計分冊)[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43-58.
[3]Kamal K,Samuel T.Anthropometric Data of Elderly People in Australia[J].Applied Ergonomics,2000(31):329-332
[4]匡才遠,吳琴,劉蘊,王梓峣.青年女性裙裝原型細分化研究[J].輕工科技,2015(1):81-83.
[5]王小紅.談裙裝結構設計之功能性設計的要點[J].廣西輕工業,2010(12);129-131
[6]Pechoux B L,Ghosh T K.Standard Anthropometry and Fitting Test in the Application of Women Knitting Textile[J].The Textile Institute,2002(5):1-60.
[7] 劉若琳. 裙裝結構變化設計[J].上海紡織科技,2014(11):43-44.
[8]朱曄,楊婕,王紅歌.裙原型結構解析[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1(6):58-60.
[9] 劉鋒.基于人體的裙裝原型結構探析[J].紡織導報,2008(6):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