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強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006-01
我是一個工作八年的教師,這八年中所有的探究實驗都是讓學生真正的走進實驗里進行操作,經過幾輪這樣的教學,有了很多反思也有了少許的創新,不足之處,請不吝賜教。
一、愛惜器材和使用器材的矛盾
在探究課的課堂上,學生分組實驗,在現在條件比較好的學校中,一般都是兩人一小組,一個小組一套器材,所以一般是需要20套器材,才能滿足課堂教學。物理器材在使用的過程中有一定的損壞,當出現損壞之后會再去補買,但是器材廠把產品更新,和實驗室里原來一樣的器材買不不到。買新產品之后,學生都要用新的,而且新老對比,老師也覺得舊器材該扔了,所以學生損壞的是一套器材,但是代價卻是20套器材。
所以我反思了一下,如何解決愛惜器材和使用器材的矛盾,我的第一種解決方法是認為要多買些備用的,可以操作之后發現這不是解決的方法,多買5套就已經很多了,幾年就損壞殆盡,我現在反思到的答案是這樣,由于科技的進步,和對成本的降低導致了現在的實驗器材出現了用塑料代替金屬,輕小好看代替的沉重,這就是問題。所以買新器材一定要選擇質量好的,可以維修的。比如說鐵架臺,它就從來不壞,所以在選器材的時候,就要考慮的多些,不能給實驗室配什么器材,老師就用什么器材,而是要主動的和學校溝通,除了看實驗效果之外,還要考慮使用中的學生不當操作對器材的損壞,如果器材廠沒有,老師也要自己制作些質量好的器材,這樣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二、每個實驗都要精心準備
隨著新課程改革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要求的提高,教材中很多實驗從演示實驗變成了學生動手探究實驗,實驗的題目多,會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工作量,老師在面對這大量工作的時候,自然就會出現疲于應付的情況,例如做實驗的過程中會出現:酒精燈里沒有酒精,電池沒有電,燈泡燈絲斷了,測力計無法調零,或者器材在擺放的時候,出現個別組少器材的情況。尤其是電學實驗,都是因為導線壞了,開關壞了,接觸不良導致學生電路連接正確可是電路就是沒有電的情況。一節物理課就變成了“故障排除”課,故障排除了時間也到了,有的甚至出現了尷尬的事情,教師也沒找到故障原因的情景。每個老師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老教師遇到了還能沉穩應對,年輕教師,遇到這樣事情滿臉通紅。
我覺得如果是學生的動手實驗探究課,老師一定要多擺放幾套套備用器材,對于電學至少3套。另一個方法就是培訓課代表,讓課代表多去實驗室,了解已壞器材的擺放,電路故障的基本排除方法,這樣才能保證探究課堂的順利進行。
三、設計實驗和器材暗示之間的矛盾
新課標的要求是要讓學生自己動腦設計實驗,可是到了實驗室,器材都擺在桌子上,學生看到了器材,就會受到暗示,失去了自己的想法。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有以下幾個想法,第一,如果器材體積小,把器材用一個整理盒裝好,放到實驗室桌子的桌位里,整理盒的高度要和桌位的高度差不多,這樣學生想偷看也看不到。第二,器材體積大,就把核心的器材留在教室的講臺后邊,學生看不到。這樣,就保留了神秘感,可以不干擾學生的初始想法,讓學生自己動腦設計實驗。
四、認真準備學案
在新課改的方案中,對實驗探究的環節進行了改變,提出了實驗的七個環節,從提出問題到評估交流都由學生來完成,難度比較大。第一個難點是學生根本就分不清這七個環節,所以要通過學案,讓學生知道這七個環節。第二個難點是有些環節是學生做不到的,那么學案中在對應的環節要有提示。為了學案在使用中達到好的效果,在準備學案的過程中,把實驗器材的照片或者圖示,都用和本校的實驗器材一模一樣的,或者教師直接拍攝照片導入電腦,插入到學案里。
五、嘗試學生回家實驗、課堂交流的方式
在學校里做實驗,教師準備器材這是個很麻煩的過程,怎么才能讓老師減輕負擔還能讓學生依舊體驗實驗呢,可以進行這樣的創新:讓學生把器材帶回家,學生操作的時候,讓家長在一邊錄像,然后學生把操作的錄像發給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視頻的交流。
這個想法雖然不能對每個實驗都適用,但是允許的實驗題都可以進行這樣的嘗試,效果很好。例如探究浮力實驗,發個測力計給學生,凸透鏡的實驗給學生發個凸透鏡,其他器材學生在家里都能找到。自選器材增加了實驗的多樣性,學生自己講解增加了對實驗的理解。在家長錄像的環境中,學生會更認真做實驗,也得到了上鏡的鍛煉。學生在看別的同學自選器材的操作也豐富了各自的想象力,打開了腦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