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摘 要: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原理,指導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文藝的本質是責任和自由,自由有其規則,藝術家可以信馬由韁,但規則存于內心。無論是在藝術創作還是在做人做事上,都需要按照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不能揠苗助長,更不能遲鈍延緩,要對文藝潮流有靈敏的觸覺,還要堅持創新精神,運用自己的智慧創造自己的舞臺。并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權衡好藝術創作和經濟收益的關系,運用辯證唯物論的思想,讓兩者辯證統一起來,互相促進,互為依存。
關鍵詞:跟風;現象與本質;文藝;經濟
文藝美學、文藝的本質與特征、文藝的創作規律等一系列的理論知識,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本質與精髓,至今仍然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是人類一種特殊的精神產物,是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在學習中感受最深的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具有根植于現實生活的品格,萬事萬物的創作、創新都離不開本質的規律。經典作家們以古希臘神話與悲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和眾多作家藝術家的創作實踐為依據,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遵循,以美學觀點和史學觀點為基本原則探尋文藝規律,指導文藝工作。這對于更好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和解決文藝問題的能力以及科學開展文藝理論評論,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1 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為我們探討、分析文藝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無產階級確立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使他們把歷史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論運用到文藝創作、文藝研究和文藝批評中來。這在文藝史上,是一件具有獨創意義的事件。觀察和解釋社會現象,要用歷史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論,而觀察和解釋文藝現象,同樣要用歷史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論。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就是要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研究文藝現象,解決實際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實際行動給我們作出了示范。
2 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現象與本質的關系來看文藝跟風現象
2.1 圖書出版界的跟風現象
從郭敬明、饒雪漫等,開啟了一代青春傷痛文學的序幕,之后接踵而來的有七堇年、落落等,還有延續至今的辛夷塢、九夜茴。近10年時間里,出版商都抱著這棵青春傷痛文學的搖錢樹不斷地斂財。更甚者甚至全盤模仿抄襲,換個包裝就面世了。此前,沸沸揚揚的郭敬明抄襲莊羽事件,也都讓兩人《夢里花落知多少》和《圈里圈外》火了一把。此種跟風出版,是近些年出版領域中冒出來的一種新現象,跟風出版雖然為出版社帶來了經濟利益,但在收獲出版利潤的同時,得到更多的是責難之聲。眾多人士大加討伐,惡其低俗模仿,斥之追逐名利,皆認為這是出版界的丑惡現象,應予以制止。
眾所周知,“創新”是出版人出奇制勝的法寶,但面對如今變幻莫測的市場和撲朔迷離的消費群,出版人還不能準確地把握如今復雜的出版市場,常常是投入了人力物力等出版資源,但“創新”出來的圖書卻因為不合消費者的胃口而夭折。出版人便將“跟風出版”視為一種“成功”的出版手段。其中大致有三種類型:第一,選題雷同。《卡耐基成功學》熱銷以后,各種人的成功學便開始見之于書市,且不說這些書籍能不能幫帶讀者,試問這些寫書的作者又有什么真正的資歷來幫別人實現成功呢?自己可能還在生活線上苦苦掙扎,竊喜著用跟風的文字來糊弄大眾。這一現象大大拉低了文藝創作的品質。第二,更換版本。將跟風出版看作是求同思維下的創新,在求同的同時尚能注重求異。例如,大搞書籍版本戰,《哈佛天才》、《哈佛才子:父母的教育觀念》、《輕輕松松上哈佛》等暢銷書籍的出版,使得其他出版社跟風而上,出版了其顛覆版《何必上哈佛》、《我平庸,我快樂》等書籍,雖然是跟風選題,但在思維上有所改變,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孩子教育的大討論,解構著人們的教育觀念,對社會發展與進步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第三,抄襲熱點。緊扣讀者關注的焦點,配合其他媒體將“跟風”愈演愈烈。《還珠格格》火爆上映,圖書領域也刮了一把“格格”風,風力之猛,以致延續到“皇上”風、“宮廷”風等。
透過這一泛濫的現象,來分析本質的原因:我國的出版行業的不成熟。首先,為何跟風會在我國出版界大行其道?這有其特殊根源。改革開放前,出版的書籍要跟政治風,文藝要為政治服務。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出版人的市場意識大大增強,出版更加貼近老百姓的需求。如果出版脫離了消費者,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何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2.2 電視傳媒界的跟風現象
電視的普及在19世紀八九十年代,自此,我們大部分的家庭娛樂都來自于這種新穎的娛樂形式,在當下網絡媒體發達的現狀下,不斷涌現出各種各樣的電視節目。良莠不齊的電視節目也形成一陣風潮,殃及各個電視臺。當下才藝選秀比賽類節目、益智挑戰類節目、情感交友類節目、真人秀類節目蔚然成風,各大電視臺不惜重金,打造各種內容雷同的節目。而且大多數的節目都是拿來主義的產物,購買到一些國外節目的版權,并且由國外團隊介入創作過程,全程監督,把控質量。看似是一種技能引進,其實是我國國內媒體人才缺乏的表現,需要不斷的依靠外界力量,無法形成自己本身的風格,無法獨立創新出優質的作品。
通過對當下現象的分析,我認為導致目前這些節目泛濫跟風現象的原因有三:第一,過分注重收視率,注重經濟效益,被廣告收入所綁架,蒙蔽了辨別質量的眼睛。市場經濟以后的媒體也在傳播思想以外更加注重經濟收益,廣告創收成為衡量節目質量高低的標準,這種單一、偏頗的衡量標準很快把當代媒體拉向了“見效快、收益高”的圈子里。第二,拿來主義的產物,缺乏自主創新精神。藝術創作是一個充滿磨礪、充滿創新的過程,一個好的電視節目的誕生也是如此,甚至更加艱難,是智力的博弈,創新的集結。在當前的文化環境下,浮躁的影視傳媒行業里,很難認認真真去原創一個質量高品位好的節目,而且跟風現象的不斷嚴重,也打擊了一些堅持原創,堅持在電視媒體有所作為的人的積極性。第三,受眾的審美導向,近些年來廣大受眾被一波又一波的雷劇與一茬又一茬的選秀節目所淹沒,更多的人被扭曲了電視審美。而且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很多受眾,從內心就缺失了對文藝作品優劣的區分。而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制作者還在無下限地迎合一部分人的趣味,這也是劣質制作出現的原因。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原理指導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文藝的本質是責任和自由,自由有其規則,藝術家可以信馬由韁,規則存于內心。無論是在藝術創作還是在做人做事上,都需要按照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不能揠苗助長,更不能遲鈍延緩,要對文藝潮流喲靈敏的觸覺,堅持創新精神,運用自己的智慧創造自己的舞臺。并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權衡好藝術創作和經濟收益的關系,運用辯證唯物論的思想,讓兩者辯證統一起來,互相促進,互為依存。
“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1784年,《費加羅的婚禮》在法國首演,劇作家博馬舍的這句話從此傳遍世界,成為文學藝術的創作箴言。今天,這句話值得我們再度回味。作為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家,我們究竟應該秉持什么樣的文藝發展戰略?這是一個有時代感、緊迫感的課題,也是廣大文藝工作者應該關注和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