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
摘 要:情感是決定攝影作品成敗的關鍵,是貫穿于攝影藝術中的不可或缺的靈魂。攝影者的構思、創作都應建立在對拍攝對象深刻理解與強烈感悟的基礎之上,并通過光線運用、影調控制和構圖取舍等藝術表現方式,才能創作出飽含情感內涵、富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
關鍵詞:攝影;情感;光影;構圖
“人們用語言傳達思想,用藝術傳達情感。”情感是決定攝影作品成敗的關鍵,是貫穿攝影藝術不可或缺的靈魂。作為攝影創作者,如果要避免使攝影弱化為單純的光學記錄手段和生活的簡單復制,就要在創作過程中融入情感,使攝影作品有血有肉。只有這樣,攝影藝術才能成為人們傳遞思想、表達情感的手段。
1 從攝影的發展與演變談情感表達
攝影誕生初期只是作為客觀事物的一種記錄,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攝影已經成為一種藝術形式,成為一種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對現實生活的認識與表達。攝影者在進行藝術創作時,總是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審視拍攝對象,對拍攝對象進行藝術加工。攝影者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并通過題材選擇、構圖取舍和光影控制,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情緒思想融入作品當中。因此,攝影者塑造的藝術形象凝聚著其主觀的審美認知和思想情感,并且支配著整個攝影創作過程。
2 光影對攝影情感表達的重要性
攝影離不開光,有光才有影,攝影就是用光影來作畫的,是一門光影的藝術。光影可以詮釋攝影師的攝影語言,更為重要的是能更好地表達情感內涵。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就是將攝影藝術語言與情緒思想、情感內涵完美結合的產物,可見攝影中光影的運用無論是對作品的成敗,還是對情感的表達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選擇適當的光線是攝影創作不容忽視的第一步。順光使拍攝對象受光面積大且均勻,陰影不易顯現,主體描寫相對平淡,質感和立體感貧乏。側光可以使拍攝對象不平的表面呈現出明確的陰影,表現出被拍攝體的紋理、質感和較強的體積感。逆光能使拍攝對象具有剪影效果,輪廓邊緣映出一道奪目的光線,有一種獨特的美感。
不同的光線還會給人以不同的明度感受。高調畫面簡潔明朗,給人純潔、優雅、明快、干凈的感覺。相反低調畫面濃重深沉,給人神秘、穩重、憂郁、含蓄的情感。而中間調畫面給人一種恬靜、素雅的感覺。不同色調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各有其獨特的魅力。
《齊白石》這幅人像作品是由中國攝影大師鄭景康于1955年拍攝的。這幅作品采用低角度頂光拍攝,適當掩飾了白石老人毛發不多的頭頂,光線布置得也較為均勻柔和,面容上沒有特別明顯的暗影,但卻很好地表現出了臉部的輪廓和立體感。為了把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白石老人的面部上,鄭景康用較暗的背景,反襯出老人臉上肌膚的質感,烘托出老人銀白色的胡須,并凸顯了這位畫壇巨匠飽經滄桑的臉和所流露出的深沉而銳利的目光。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張《齊白石》仍是世界公認的最優秀的人像攝影作品之一。
美國攝影家愛德華·韋斯頓一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在1927年,韋斯頓拍攝了一系列《鸚鵡螺》作品,這組作品線條油潤、舒暢完美,初看酷似人體藝術。拍攝中韋斯頓使用小光圈,使螺殼的紋理細節表現得十分細膩,光影的合理布置令螺殼散發出迷人的光澤,黑色的背景,凸顯了黑白分明的色彩格調,讓畫面變得干凈大氣,顯示出了作品的高雅與深邃。美國西海岸洛勒斯半島上那些歷盡風雨的老杉樹也是韋斯頓經常拍攝的對象。面對這些杉樹,韋斯頓往往只取其局部,在光線的運用、角度的選擇上非常細致精確,以致有的杉樹看起來像一座屹立挺拔的雕塑,而有的又好似一股騰空而起的熊熊烈火,美麗得令人難以置信。韋斯頓的作品之所以能給人以超凡脫俗的感覺,都源于他對大自然的摯愛。
于1936年拍攝完成的《人體》作品,是韋斯頓的代表作。該作品在20世紀乃至整個攝影藝術的發展歷程中都具有卓越地位和深遠意義。韋斯頓以交叉的四肢和低埋的頭部構成了畫面的主體,在光影的細膩布置和嚴謹控制方面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畫面如同回蕩著一曲深沉悠揚的交響樂。這種打破傳統、非同尋常的想象力和表現力,體現了韋斯頓充滿激情又異常豐富的內心世界,更蘊涵了他對生活、對生命的深刻感悟。
3 構圖對攝影情感表達的重要性
攝影藝術的另一個表達思想觀念、情感內涵的重要方式是構圖,攝影構圖就是把要表現的客觀對象有機地安排在一幅畫面里,使其產生一定的藝術效果,通過它將攝影者的意圖和觀念表達出來。
攝影構圖從美學原理來分析主要包括平衡、對比、和諧等要素。一幅畫面,往往由多重事物組合而成,客觀事物如何組織、布局是畫面能否具有和諧美感的關鍵。因此,攝影師必然要應用平衡的構圖法則,對拍攝對象進行取舍、組合,使得畫面能呈現出視覺上的平衡之感。此外,攝影師還應依據創作的主觀目的和情感內涵,合理安排拍攝對象的虛實、疏密、粗細、大小等對比,用來構造畫面的空間層次,以突出表現主題。和諧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準則,同時也是攝影構圖的核心要求。構圖過分規整,則會缺乏生氣;過度變化,則又會顯得畫面雜亂無章。因此,這就要求攝影師從深刻的情感體驗出發,合理地運用構圖元素營造出具有空間感、韻律感、節奏感的和諧畫面。
享譽世界的“現代紀實攝影之父”法國著名攝影大師布列松認為:每個攝影師都應意識到,無論一幅攝影作品的畫面多么輝煌、技術多么到位,如果它遠離了愛,遠離了對人類的理解,遠離了對人類命運的認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布列松的攝影作品立意高遠、發人深省,濃厚的情感滲透在作品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男孩》這張作品題材并不重大,但卻是布列松的名作。一個男孩兩只手里各抱一大瓶香檳,十分得意地走在街上。照片中人物的情緒十分自然真實,顯示出布列松純熟的抓拍工夫。布列松慣用的幾何形構圖在本作品中也有體現,他特別強調人物面部在畫面中的焦點位置,凸顯小男孩極富表現力的表情,并通過對角線和焦點巧妙的貫穿重合,進而引導人們將視線轉移到背景中,望著小男孩背影的女孩形象上,以此更加烘托出了小男孩驕傲、自豪的情緒。
《田野景色》是布列松為數不多的表現自然風光的作品之一,在這張作品中布列松有意地把地平線降低,同畫面左側曲折延伸的茂密樹木及由近及遠的田間小路形成了水平線與垂直線的十字交叉,產生了一種穩定、深遠的空間效果。同時,通過畫面呈現的寧靜、輕松、舒緩的節奏與韻律,使觀者的情感得以抒發。
4 結語
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攝影藝術需要攝影者在藝術創作中揉和進真情實感。攝影者只有明確對作品所賦予的主題,才能在攝影創作中投入真切的感悟;只有在攝影過程中充分的調動構圖、光線、影調等要素來強化作品的情感內涵,才能創作出富有生命力、實現情感升華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 李文方.世界攝影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2] 林路.攝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
[3] 李曉杰.穿越圖像的藝術[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