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
摘 要:隨著農藥制藥技術的快速發展,農藥的數量和種類顯著增加,給廣大農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農民在使用農藥時往往帶有鮮明的個人特征。通過對農民農藥使用習慣與其對農業生產影響的關系進行分析和探索,以期尋求最佳的農藥使用習慣,對于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農藥;使用習慣;農業生產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6-0017-02
現階段,為了有效避免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影響,我國農業生產對各種農藥的依賴性逐漸增大。農藥的大量使用不僅可能會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還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種植區域的水質環境、土質條件以及生物群落分布情況,從而給當地農業生產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影響。因此,對農民農藥使用習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術進行培訓還是十分必要的。
一、農藥濃度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農藥濃度不僅對其防治病蟲害的效果影響很大,對農業生產也會帶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農藥的濃度一般分為抑蟲、抑菌濃度或殺蟲、殺菌濃度,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如果農民投入的農藥濃度小于抑蟲、抑菌濃度,不僅不能起到防止病蟲害的作用,反而還會篩選出耐藥性較強的病蟲、病菌,如果不及時更換農藥品種,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爆發較為嚴重的病蟲害,造成農作物大量死亡,會給當地農業生產帶來極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如果農民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投入的農藥濃度遠大于殺蟲、殺菌濃度,雖然可以有效起到防止病蟲害的作用,但也會帶來農藥殘留的問題。農藥殘留于農作物中會給人體帶來傷害,農藥殘留于土壤中會給種植區域的生態環境帶來影響,嚴重情況下可能會直接導致種植區域農作物持續減產、甚至無法種植農作物的現象發生。因此在農藥使用時,農民要嚴格按照濃度要求使用,盡可能減少過少或過量使用農藥而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
二、農藥類型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現階段,常用的農藥主要包括化學性農藥和生物性農藥兩大類,其中,生物性農藥主要包括激素類農藥和植物性農藥。一般來說,化學性農藥的作用范圍相對較廣,可以對多種病蟲害發揮防治作用,但隨著病蟲害敏感性的降低,可能會直接導致大型、大范圍病蟲害的發生。另外,化學性農藥殘留在農作物中很有可能給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近些年來,隨著生物制藥技術地快速發展,大量生物性農藥上市,給農業生產帶來了福音。相對來說,生物性農藥的“靶向作用”相對較強,病蟲害防治效果相對較好。另外,生物性農藥成分主要來源于植物,農藥部分殘留對人體的傷害還是相對較小的。農藥類型的使用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較大,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農民應該結合農作物生產需求和環保要求,選擇最適宜的農藥類型。
三、農藥使用時間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農藥使用時間也會對農業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例如,一般來說,夏季上午9點左右、下午5點左右為最佳農藥施用時間。上午9點左右農作物上的露水一般都干了,而且此時室外溫度相對較低,病蟲較為活躍,此時施用農藥殺蟲效果往往是最好的。下午5點左右時,溫度逐漸降下來,光照強度也逐漸降低,夜行性病蟲活動會比較頻繁,此時施用防治夜行性病蟲的農藥可以收獲較好的防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中午施用農藥的習慣是很不好的,因為中午的溫度普遍較高,病蟲活動相對不頻繁,而且在高溫下農藥有可能分解而對周圍的人畜造成傷害。
四、結語
不同農作物可能發生病蟲害的時間、強度不完全相同,在實際生產中農藥濃度、農藥類型和農藥使用時間等因素都會給農業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各種統計學方法對各種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進行較為準確的分析,為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從而促進我國農業快速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