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們用無數的藝術作品陳述了不同的歷史時期,裝置藝術是當代藝術的產物。2010年中國徐冰的裝置藝術作品《鳳凰》,從區域文化角度關注中國的前景。1988年美籍韓裔藝術家白南準的裝置藝術作品《包裹世界》,從數字信息時代的角度來描述世界,是代表當代的最經典的裝置藝術作品之一。隨著全球一體化發展,藝術該關注全人類社會進步。在全球科技化的大背景下,我們的藝術家在文化的生存與發展,不能局限于地區、民族、國家的一個范圍內和一個層次上。藝術與時代和諧看似簡單,但創作出這個時代的藝術作品卻不簡單,多元文化滲透融合,互相認同、補充,長期共存,是全球科技化時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參照系。
關鍵詞:東西方當代藝術;裝置藝術;比較研究
1 當代東西方藝術關系及裝置藝術現狀
裝置藝術是在某種環境空間中,選擇和構造現成材料,再組合藝術家思想的藝術品。裝置藝術選擇材料自由度大,打破了傳統的旁觀和被動接受作品,而將自身的感覺系統融合到作品中。馬歇爾·杜尚創作的《泉》首開裝置藝術先河,后來推向全球化藝術創新、枝蔓派生。“八五美術運動”后,中國開始出現前衛藝術,藝術家們重新思考藝術作品社會價值問題,藝術作品也進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30年間,大量的裝置藝術作品出現,甚至獲得了國外藝術批評家和觀眾的好評。
《鳳凰》是徐冰用了兩年完成的,選用的廢舊材料重達12噸,表現對過去時代的一種紀念。《爾雅·釋鳥》中“出于東方”“栩翔四海”,鳳凰是中國女權象征。骯臟的垃圾和高貴的鳳凰,對于傳統封建思想和當下生態保護的思考,傷痕滄桑中隱喻掩飾著高貴尊嚴。祝愿中國像鳳凰重生于瀕危的烈火,重新振翅高飛于今天。
《包裹世界》是于1988年為獻禮1988年漢城奧運會,由美籍韓裔藝術家白南準制作的。作品用1000多個顯示器堆疊而成,用電視顯示器與鋼架結構原始材料構筑,渲染出一種強烈的聲光迷幻氛圍,引人入勝。《包裹世界》表現了當時電視成為真正的大眾媒體,一個個龐大的群體駐足在電視、網絡終端前消磨時光,一個巨大的產業鏈推動了世界的經濟發展,揭示了人數字信息時代的現實處境:各種媒體信息包圍、麻痹著人們的精神,人們像吸毒一樣不能自拔,不愿回到每天為了生存拼搏殘酷競爭的現實。作為程碑式的標志作品,《包裹世界》選用了1003個電視顯示器,這是數字信息時代的特征符號,顯示器里播放信息時代的藝術作品,從顯示器和播放的內容看,用非常典型、普遍的文化元素書寫著時代。
《鳳凰》《包裹世界》皆為大型裝置藝術品,都選用了時代特征明顯的材料。《鳳凰》雖有很強的本土特色,它的社會價值只能限定在局部的區域。但《包裹世界》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感,形式語言和內容完美融合,站在地球村的高度闡述了電視與社會時代化問題。
2 從裝置藝術一體化透視藝術創作全球一體化的未來趨勢
2.1 藝術創作全球化的形成
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創作全球化逐漸形成。20世紀,馬歇爾·杜尚藝術展上展示了《泉》,一改傳統藝術作品形式,藝術從高雅之堂中走了下來,開始了它世俗化的迅猛征程,逐漸模糊了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界限。藝術失去至高地位的原因:一是高科技突飛猛進;二是觀念轉變,重新思考藝術社會價值。當代藝術借助數字化高科技,使多維化藝術空間溝通了藝術家與觀眾。拉近了藝術家與觀眾的距離,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中藝術家不再是絕對的創作者,觀眾本身參與藝術創作,藝術已不再是感性認識事物,而是社會形態在自我中的體驗。
2.2 藝術失“圣”化
藝術失“圣”化最主要原因是藝術品的復制和數字信息庫。數字時代的印刷品和復制品,架上繪畫的地位和存在意義被沖擊,藝術主體高度拉低,數字化提供了平臺,“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欣賞藝術已經不是陽春白雪。
2.3 時代精神與藝術作品
時代精神與藝術作品有著強烈的不可分割性。幾千年的歷史中,呈現了大量與時代精神一致或超前的作品,如農耕時代精神的《巴別通天塔》和工業時代的《埃菲爾鐵塔》,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得以彰顯。20世紀,藝術形式不斷出新,藝術創作的材料也隨之更新,任何一種物質材料,都可作為藝術語言符號,后現代和當代精神與中國“天人合一”有神似之處,人與自然環境合一,各個種族和諧。白南準正是選擇了時代切入點——電視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是非常吻合后現代和當代精神的典型藝術作品。
2.4 消費社會的導向
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觀念發生了變革,不僅僅是物質價值和使用意義,也引進了物品的精神價值。消費社會理論改善了需求關系,這是一種相對于集體和世界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總體反應的方式。在這個基礎之上,當今社會的文化體系關系建立起來。藝術的消費也發生了變革,在數字時代消費是區域之間的紐帶,數字時代的到來必然導致全球化,從本土擴展到全球化是社會進步必然。
2.5 中國本土藝術的歸宿
在數字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我們應該適應藝術全球化的趨勢,突破本土文化的狹隘,創造出屬于全人類的經典藝術作品。藝術家要表述社會問題警醒世人,要拓寬視野,關注范圍不要限制在區域性和民族。全球化是對國家的傳統文化的沖擊,是世界文化大一統。東方對西方文化的獵奇和追隨心理,使得中國當代藝術家期望介入西方世界,但一直沒找到歸屬,如何在西方文化熏陶下內化西方,如何挖掘自身文化潛質創造我們中國當代藝術,是中國當代藝術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
2.6 藝術創作全球一體化的必然發展趨勢
藝術與時代和諧看似簡單,但創作出這個時代的藝術作品卻不簡單,當代裝置藝術主旋律是關注社會現狀,脫離社會現狀,裝置藝術價值和意義無從談起。科學技術帶動藝術發展,在未來藝術的存在方式和形式也會有新的發展變化,藝術與科學相互作用,使藝術能夠賦予科技以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科學與藝術大融合仍是裝置藝術的未來發展的趨勢,簡單的模仿和復制,不能徹底改變中國當代藝術的窘境。中國社會大環境以及市場化要求為發展中國當代藝術提供了溫床,由此可推斷出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這個“未來”很模糊,能否實現這個未來,還要看藝術者是否能開闊視野,開拓中國當代藝術未來空間。如何創造出具備國際共融性的“東方精神”作品,完成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體系的創建,是中國當代藝術未來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全球科技化的大背景下,我們的藝術家在文化的生存與發展,不能局限于地區、民族、國家的一個范圍內和一個層次上。多元文化滲透融合,互相認同、補充,長期共存,是全球科技化時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參照系。
參考文獻:
[1] 賀萬里.中國當代裝置藝術史[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2] 島子.后現代主義藝術系譜[M].重慶出版社,2007.
[3] 潘鶴.走進時代的藝術[M].遼寧美術出版社,1997.
[4] 福柯.激進的美學鋒芒[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 特里·伊戈爾頓.后現代主義的幻象[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 埃德加·莫蘭.時代精神[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7] 馬爾科姆·巴納德若.理解視覺文化的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8] 曾耀農.藝術與傳播[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孫天竹(1991—),女,遼寧錦州人,上海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