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芳
【關鍵詞】 師德;教學;核心;社會活動; 自律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6—0092—01
古代私塾教育和現代教育相比,無論組織形式、教育內容、教育制度,還是教育對象,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現代教育解決了舊的私塾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如教師的經濟獨立,社會地位提高等。然而,古今教育對于師德的要求,還是有許多共通之處,西周生在《醒世姻緣傳》里塑造的汪為露這個私塾先生形象,對今天的教師師德有極大的警示意義。
一、教師要加強師德修養
《醒世姻緣傳》師德觀的核心,就是學問和道德并重。深刻的學識可以隨時解答學生的疑惑,而高尚的人品則能堪當模范。而現實情況是,“學而優則仕”,社會上學問精深的人士,一般能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或者通過其他途徑謀生,是不屑當“孩兒王”的。而從事基層教育的,多為落舉子弟,學問方面自然不可苛求。在這種情況下,德就成為重要條件,書中另外幾位私塾先生,像舒秀才、陳秀才、程樂宇等學問都有限,西周生卻并未提出批評,而汪為露的種種有失師德的行為舉止,成為西周生鞭撻批評的反面典型。
西周生認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西周生措辭激烈地批評了當時社會上那些淪喪了師德的塾師,譴責他們就像“剝民肥己”做官者,做先生的唯一目的只是“學錢糊口”,根本不在教學上用功,“所以束脩送不到,就如那州縣官恨那納糧不起的百姓一般;學生另擇了先生,就如那將官處那叛逃的兵士一樣”。西周生認為學生們里邊有家境富厚的,自然便要多送些束脩,供備先生,先生也要理所當然地接受。但是也有些學生家境貧寒,實在辦不起束脩,那教師又沒有花費本錢,“便白教也成器,有何妨礙?”小說中有一個陳秀才,當塾師體貼關愛學生,不計較束脩,那才是好老師。
二、教學認真負責
西周生認為,教師要不辭勞苦,嚴格要求,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真真實實地背書,真真看了字教你背,還要連三連五地帶號,背了還要看著你當面默寫;寫字真真看你一筆一畫,不許你潦草,寫得不好的,逐個與你改正,寫一個就要認一個”。其次,認真講解文章意旨,引導學生積極討論。“講學的時節,發出自己的性靈,立了章旨,分了節意,有不明白的,就把那人情世故體貼了譬喻與你,務要把這節書發透明白才罷;講完了,任你多少徒弟,各人把出自己的識見,大家辯難,果有甚么卓識,不難舍己從人。”最后要認真批閱作文,“凡是會課,先生必定要自做一首程文,又要把眾學生的文字隨了他本人的才調與他刪改,又還要尋一首極好的刊文與他們印正”。只要做到以上幾條,教育上取得成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正所謂“這樣日漸月磨,循序化誨,及門的弟子,怎得不是成才,怎得不發科發第?”
汪為露因致力于求田問舍,多方投資牟利,又頻繁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所以無法潛心教學,不再像從前那樣親自講課,辛勤批閱作業,孜孜不倦地開導學生,以致于誤人子弟,全面墮落,值得今天的教師們吸取教訓。
三、謹慎參與社會活動
西周生認為汪為露是衣冠中人,且身為塾師,應注意自己形象,從事田宅等行業猶可,放高利貸、搖會就絕對不可,這還是其一。其二,搞投機生財,了解行情、拉顧客要占據了大量的時間,而且利重風險大,經常被卷入經濟糾紛中,那教學上的事情也就越來越顧不上了。書中描述“你道這幾件事豈是容易做的?這都是要腳奔波,足不沾地的勾當,豈是教書人所為”。
汪為露憑當塾師發家致富以后,頻繁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以致“若說在書房靜坐片刻的工夫,這是那夢想之所不到”,無暇顧及本職工作,導致教學事業出現滑坡。
與上述兩類相似的現象,在當今教育界也屢見不鮮。如有的教師買基金玩股票,成天關注的是漲跌,有的教師圈子廣闊,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親戚朋友同學家有事,無不參與等。這樣勢必分散注意力,削弱精力,投入到教學上的時間有限,從而教學成績平庸,甚至誤人子弟。
四、廉潔自律
汪為露盡情利用學生,永無饜足地需索財物,以致人人憎厭,鄙視其為人,當今教師也要引以為戒。盡管教育部三令五申,規定禁止教師向學生收禮,但總有個別地方、有個別教師把學生和家長看做財源,想方設法斂財,要么直接索取接受財物,要么通過購買校服、復習輔導資料等方式斂財。這種嚴重損害教師形象的行為,如不堅決杜絕,教師形象必然污跡斑斑,乃至最后坍塌。梁啟超認為教師應該有社會責任感和獨立的情操,對我們頗有啟迪意義。他說:“凡為教育家者,必終身以教育為職志,教育之外,無論何事均非所計。”
總之,《醒世姻緣傳》為了達到“醒世”的目的,以汪為露為反面教材,舒忠、陳六吉等則為正面典型,對當時私塾教育的弊端和師德的墮落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嚴厲的批判,立場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師德觀,時至今日,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有必要引以為戒。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