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高校而言,創業教育是在大學生當中開展普適性的教育,是為了通過創業教育教學,使學生掌握創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熟悉創業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創業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促進學生創業就業和全面發展。本文從近幾年大熱的互聯網+創業入手,來討論如何有效開展普通高校創業教育。
關鍵詞:普通高校;互聯網+;創業教育
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態勢,各種創業扶植優惠政策不斷出臺,創業環境正處在歷史最好階段。創業也在不斷改變傳統固有方式的構成、經營方式和商業模式。互聯網+創業只是經常聽到的熱詞,但具體到這個概念非常模糊,印象還停留在諸如開網店等方式。其實互聯網+原來可以加一切行業,移動互聯的融合發展是全業務運營的本質,也是全業務運營的最終業務呈現。
一、互聯網+創業的現狀:
對互聯網BAT(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團、騰訊公司)的業務格局和投資格局初步有所認識。一般在互聯網行業,遵循著“7-2-1”定律:即排名第一家的公司占據市場70%的份額,排名第二家的公司占據市場20%的份額,排名第三家的公司占據市場10%的份額。當學生有創業項目,要多問幾個問題:第一:BAT做了沒?BAT若已經做過該項目則不用再繼續,這是因為BAT一般在做全業務,正所謂“贏者通吃”。若沒有做則轉第二;第二:BAT沒有做是為什么?好的項目一定是要經得起創業者本身、創業導師、投資者所提出的種種問題,通過多問幾個“然后”,不斷進行深入挖掘,環環相扣,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項目在經得起考驗后,BAT是否感興趣?BAT感興趣則可能會參與投資,參與控股。
二、互聯網創業項目所具備的特點
專業資本的眼光是犀利的、是敏感的,什么樣的項目能打動投資者的芳心呢?通過本次培訓,我總結出好的互聯網創業項目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具備高度延展性
建立互聯網+思維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意義的事情。這意味著思維方式的巨大轉變,是對傳統模式的突破,甚至是顛覆。要開展好對學生的互聯網創業指導,必須首先建立互聯網+思維,熟知典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分析學生創業項目的基本邏輯。互聯網思維是具有高度延展性的思維方式。延展性即指變現的渠道是多樣地,通過廣告、流量變現(直達鏈接、活鏈接等)、數據等等。互聯網時代可以做到賣東西毛利率為零,通過延展其他方式實現利潤轉化。廣告是互聯網經濟的核心,能夠實現流量轉化、流量變現等等。
(二)商業模式成熟
如今互聯網正在催熟新的商業模式即“工具+社群+電商/微商”的混合模式。好的項目是按照互聯網發展的規律和軌跡去做。一個項目的成敗主要在于其商業模式,盡量建立多元化盈利模式顯得尤為重要。項目的價值取決于項目的成熟度,而投資是以倍數級在增長,市場規模要盡量準確。例如大數據的收集是一個系統過程,數據的最大價值在于編輯成本為零,在創業初期可以依靠現在已有技術成熟的軟件來支持,關鍵是用大數據來做些什么,推送些什么,商業模式必須清晰。
(三)輕資產投入小
融資是對公司的估值,每輪融資股份會被等比例稀釋。價值參照要參考同類的市場行情,股權出讓比例的上限一般是30%。在此當中,輕資產是投資人較為青睞的,輕資產不需要太多的投資資本,例如:一人一臺電腦,利用公眾號等來進行創業。輕資產是可以快速復制和快速發展的。一般情況下APP運營成本高,原因之一是若用戶體驗不好,則之前的錢都白燒了,消費者是“記仇”的。而一個最簡單的APP的研發成本需要20萬,普通APP的成本需要40萬以上。所以建議學生可以從微信入手創業,通過微信訂閱號、微信服務號/微店等形式開始。
(四)創業精神的培養
創業精神是創業的動力源泉,也是創業本身的支柱。創業精神是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具有開創性的思想、觀念、個性、意志、作風和品質等重要行為特征的高度凝練,主要表現為勇于創新、敢當風險、團結合作、堅持不懈等。創業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創業者自身必須毫不動搖地堅定決心,飽含發自心底的激情,才能真正打動別人。“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同時也要在細節方面狠下功夫,比如項目計劃書必須嚴謹規范,才能以專業態度打動投資人。
三、互聯網創業項目的指導要點:
對于互聯網創業,創業教師可以提供講解理論知識和政策法規;創業導師可以傳授實戰經驗;大數據收集處理等技術可以外包;孵化器可以提供融資、投資的渠道等等,而最重要的是如何將傳統思考方式轉變為互聯網思維模式。創新是創業活動中的靈魂,創新創業一定要圍繞生活和大眾需求,同時應注意本地化,著眼點要“小”要“亮”,可以坐實一部分用戶,可以開展訂制。創業者要深入思考自身創業項目存在的幾個問題:對于消費者而言,賣點是什么?對于投資者而言,熱點是什么?對于項目本身而言,盈虧平衡點在哪里?
移動互聯網時代,創業教師應該怎么看待我們的學生?怎樣看待我們和學生的關系?學生就是我們的用戶:在商業中,用戶評價就是企業的口碑;在創業教育中,學生評價就是創業教師的口碑。給予學生什么樣的教育,他們就在這些教育體驗中形成什么樣的品質;給予學生什么樣的體驗,他們就會在你面前呈現與之對應的效果。互聯網時代沒有內行,當線上線下融合在一起,產生新的形態,這意味著,創業教師和學生都需要重新定位。創業教師和學生應該是一個成長的共同體,應該把學生看做合作者,共同來認識和開發這個世界,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創業教師+學生+網絡=成長共同體。
據統計,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約3%,遠遠高于社會整體創業成功率的1%。市場演變太快,創業者已經在奔跑。創業是一種修行,更多的是一種忍耐力。創業導師不要去干涉創業者的思維和夢想,要引導其素質教育,對人、對事、對企業的態度和責任;要對創業項目有清晰地識別,就能看到其出路,完成“我是誰?去向哪里?”的命題,正所謂“勵志照亮人生,創業改變命運。”
參考文獻:
[1] 李家華.創業基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01.
[2] 劉金同等.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M].北京出版社,2009.01.
作者簡介:
段輝(1983-),女,漢族,陜西咸陽人,講師,主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