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柱
摘 要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初中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知識,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歷史,開拓視野,而且有利于銘記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從而對豐富、發展、弘揚中華優秀民族文化以及認識了解世界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 歷史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049-02
歷史是一門人文性很濃的學科,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可能很難適應現代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得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傳統的課堂理論講授只能挫傷初中生學習興趣,不能有效地調動孩子對初中歷史學習的積極性,為此,我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有效利用教科書的插圖
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靈活運用插圖來進行教學,豐富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使歷史教科書插圖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得力助手。讓初中生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學到從教科書的插圖中獲取其他歷史信息的技巧,這既能豐富初中歷史教科書的史實資料,又可以提高初中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思辨能力等。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掘插圖中的隱性知識,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不僅能為課堂教學增輝添彩,還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歷史,開拓視野。例如,在八年級上冊中“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領土表”與“俄國侵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一般,歷史教科書中的插圖是內容的具體體現,很多時候具有催化作用,能夠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激發學生課堂中學習的主動性
1.興趣是主動學習的源泉,歷史課堂,吸引學生產生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老師可以就寓意深刻、生動有趣的故事來吸引學生,激發其求知欲。2.讓學生頭腦有“問題”,正如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所言:“最精湛的教學藝術要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問題”。有問題才會產生學習驅動力。
三、激發學生歷史情感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推進與深化,情感教育逐漸成為了初中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過程。因此,教師在輸入知識信息的同時,也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營造歷史氛圍。例如,在分析《中英鴉片戰爭》這節知識時,在備課環節,教師就應把握住不同的情感因子:第一,對清政府妥協的痛恨,對琦善、弈山、牛鑒等貪生怕死之輩的憤慨;第二,對關天培、葛云飛、陳化成以及三元里人民愛國精神的敬仰。結合正反兩點,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合理發揮,讓學生沉浸在情感的洗禮當中,或憤怒,或感動,或歡呼,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情緒高漲。
在學習中積極投入情感,才能更好地帶動、感染學生,促使學生快速進入角色,創造出鮮活的歷史境,然后再營造出感人的歷史氛圍。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用語言、巧使教具、借助媒體等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
四、設計課堂教學
好的教學效果是學生愛歷史,樂于學習歷史,所以歷史課堂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口味”,才能得到較好的效果。1.教師在課堂上設計教學問題,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先學后教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學習掌握歷史知識,也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觀,讓學生對歷史有一個公正、公平的情感態度以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在講述三國鼎立這一章時,教師設計幾個教學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主學習。2.利用知識框架圖,讓歷史知識由零散變得相對集中起來不僅有利于教師的教,而且有利于學生的學,更有利于學生的總結復習,通過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圖,查漏補缺,發現學生哪些方面沒有掌握,需要加強學習。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3.聯系生活,激發興趣。由于歷史學科所講述的內容與我們的現實生活離得較遠,再加上初中生知識范圍有限,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對許多的歷史現象暫時不能理解透徹。因而只能對歷史知識死記硬背,稍微靈活一點的題目就不知從何下手進行解答。這就要求教師設計教學時,要及時捕捉歷史教學與現實聯系的契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如在講述鴉片戰爭時為什么失敗時,讓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從而激勵學生努力學好文化,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奉獻自己的一分光和熱。在學習歷史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認識到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才能創造財富。
通過以上教學環節的設計,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掌握歷史知識。教師在課堂設計時,要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靈活進行優化組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共同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煥煥.歷史教學預設中單元目標的設計與整合[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03).
[2]王鐸全.歷史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3]于有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