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卓爾
摘 要 互聯網+時代創生了一種新的政治生態環境,青年大學生是網絡政治參與最活躍的群體,是影響中國網絡政治生態的重要力量。關注和重視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政治表達,區分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主體類型,培養和重塑大學生積極的價值觀、政治觀,對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大學生政治素養的提升與形成中的政治新常態的有機統一,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 網絡政治參與 主體類型 價值導向
1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主體分類
伴隨著知識水平的提高,青年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表達愿望不斷被激發。紀念日和節日、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校內相關利益的訴求等事件極易成為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契機,并通過當下流行的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絡的推廣,往往可能形成一時轟動的群體效應。在每一個網絡政治參與事件中,總有不同的主體參與類型,對參與事件產生或大或小的作用,折射出大學生群體差別化的政治素質。
1.1 宣泄型
數字技術的發展引發了知識經濟時代的信息大爆炸,信息資源的井噴式呈現使青年學生應接不暇、無所適從,既有被淹沒的恐慌感,又有期冀破繭而出的緊迫感和焦躁感,轉化為網絡參與,往往呈現出沖決情緒堤壩的肆意性和發泄性。青年時代又是人一生中價值觀形成和情感體驗最充沛的時期,外部狀態的變化很容易使青年大學生產生情感波動,當學生在遭遇挫折、面臨學業、就業、心理和人際交往障礙時,就容易對一些網絡敏感事件憤憤不平、借題發揮,發泄心中長期積聚的負面能量,以緩解個體的壓力。
1.2 依附型
被信息淹沒的青年人群缺乏真實的認知體驗和實踐感受,喪失了鑒別能力和批判精神,使得其在政治參與行為中的從眾特質表現突出。部分學生的思考辨析能力在大眾傳媒塵囂甚上的“獨家解讀”中放棄、解構,一些學生的價值觀和人格都在網絡公知和輿論導師的吹噓教導中扭曲和變形,可以說,新媒體逐漸格式化了大學生的生活,導致大學生的“同一性危機”。
1.3 娛樂型
當代大學生們即使是深受高等教育的濡染滋養,即使是抱有強烈的政治參與熱情,即使是踴躍地參與網絡社會輿論,也因缺少閱歷,心智不成熟,受大眾文化“抽空思想,從內容走向形式”特質影響,在參與討論時總是駐足于表面,表達觀點時充滿隨意性和情緒性,在網絡輿論中往往夸大情感,以看熱鬧的方式、惡搞的方式、戲謔的方式、插科打諢的方式表達出官能體驗和娛樂沖動。
1.4 理性型
誠如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揭示,青年群體正成為網絡技術和信息傳播的主體,而大學生則是這個群體中對新事物有較高學習能力、認可能力、吸收能力,能夠較快適應社會變化、順應社會要求的主體,因此,在參與網絡政治時,展現出了較強主體意識、獨立意識、進取精神、創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對網絡時代“青年社會化的自我實現”有著重要價值。多數大學生熟悉網絡參與工具,能有效運用多種網絡媒介表達觀點,能以一種長大成人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對接國家、社會的發展和問題,能夠運用自身習得的知識和技能積極引導社會輿論,推動公共輿論問題的順利解決。
2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呈現“類型化”的根源
人是社會的人,不同人口學特征大學生在網絡政治參與中存在顯著差異,本課題運用方差檢驗和卡方檢驗進行分析,發現不同性別、家庭居住地、政治面貌、專業背景、學歷層次對形成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主體類型有著差異化的作用。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形成網絡政治參與主體的過程中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發現,男性大學生較女性大學生顯示出了較強的發聲意識、宣泄欲望,網絡政治參與度高,在網絡參政中經常宣泄情緒者數據顯示為2.99?.060,依附類型數據為3.21?.021,娛樂型特質人群數據為2.93?.117,理性參與者數據為3.28?.989,p = 0.000<0.05,在0.05顯著水平下,存在顯著性差異。女性大學生在參與網絡政治時不存在顯著的主體類型分別,統計結果顯示,F0.05(3.7131) = 0.497,p = 0.658>0.05,在0.05顯著水平下,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因此,性別在大學生形成網絡政治參與的主體類型時顯現出了較大的決定性。
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大學生對形成網絡政治參與的主體類型存在顯著差異。居住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大學生多為娛樂型和理性型,居住在中部地區大學生呈現依附型比例最高,居住在西部落后地區大學生顯示出依附和宣泄的兩極類型分化。
不同政治面貌大學生參與網絡政治的態度存在差異。共產黨員最高,其實是共青團員,最后是普通群眾。統計顯示,不同政治面貌大學生參與網絡政治時采取理性態度的數據是,共產黨員4.06?.570,共青團員3.81?.598,群眾3.74?.795,p=0.000<0.05,采取理性態度和非理性態度(宣泄、依附、娛樂)人群區分明顯。
不同學科背景對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主體類型的形成是否產生影響,本次調查將專業劃分為經濟類、歷史類、法律類、外語類、管理類歸并為文史類,工科、理科、醫科歸并為理工類,體育、藝術等專業歸并為藝體類,統計數據為:(表1)
數據顯示,卡方值=3.874,p = 0.127>0.05,說明專業對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主體類型的形成關聯性并不大,不論是文史類、理工類、藝體類還是其他學科專業的學生在參與網絡政治時構成主體類型的成分比例很類似。
不同學歷大學生對參與網絡政治時形成主體類型是否產生影響,本次調查分別劃分了專科、本科、碩士及以上三個層次,統計數據為:(表2)
數據顯示,卡方值 = 3.859,P = 0.696>0.05,說明學歷對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主體類型的形成關聯性不大,不論是專科、本科、碩士及以上學歷學生在參與網絡政治時構成主體類型的成分比例類似。
3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引導策略與路徑
積極構建大學生網絡政治素養培育的有效路徑,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網絡政治參與新常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認真面對的現實問題。
(1)把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正確方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養和重塑大學生價值觀。在西方媒體霸權借助科技優勢和經濟滲透不斷進行文化輸出、大眾傳媒以世俗化和嘩眾取寵的方式消解青年學生進取精神的現實情境下,利用好網絡資源,發展好網絡平臺,培養好網絡輿論領袖,創設好新型的網絡教育生態環境,對培養和重塑大學生的價值觀,改善其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消亡、價值取向變形、社會責任感缺失的現狀具有積極作用。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成果借由深入淺出的教學、生動活潑的內容、豐富多彩的形式內化為青年大學生自覺的價值認同與文化追求;挖掘和弘揚一批特色和典型兼具的青年領袖和青春榜樣,用身邊人的故事感染和滌蕩同齡人的胸襟和情懷,潛移默化地改造大學生的情理結構,促使其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并進而為實現中國夢增添強大的青春能量。
(2)發揮教師、社團、青年領袖等的積極作用,營造積極正向的網絡政治發聲環境。高校教師除了能在課堂中感染學生,在生活中關心學生,還要主動適應和融入到新媒體環境,培養學生具備篩選、鑒別、組合、創造和輸出網絡信息資源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政治意識、道德水平、審美能力,引導和監督大學生理性思考、理性發聲、理性批判,有序地參與網絡政治,將由校園文化活動凝練沉淀于學生的精神氣質投注于新媒體運用,使新媒體成為學生學習、互動、討論和理性政治參與的園地。積極發揮學生青年領袖的導向作用,潛移默化地引領網絡政治輿論,主動利用微博、微信、E-mail、網絡APP等新媒體平臺,深入班級、寢室、學生心靈,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和價值觀領路人,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輿論環境,為青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性社會生態。
(3)建立學校各職能部門聯動合作的運行機制,構筑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政治聚集的對策體系。建立包含預警機制、引導機制、獎懲機制為一體的“防范控制體系”,關注敏感時期、特殊節點學生思想特點和心理特征,進行輿論引導和安全提示;建立“高校網絡信息管控中心”,聯合相關部門制定方案,分析情況,解決問題;加強對學生思想修養、法律意識、理性信念、愛國精神的培養,使其在政治理論知識、政治心理、政治價值觀、政治信仰、政治能力以及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心理發展、價值觀念和政治傾向等方面產生深刻變動,養成大學生健康向上的政治素養,構建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理性形態。
參考文獻
[1] 宮雪.網絡政治參與的分類及差異化政府治理[D].蘇州:蘇州大學,2013.
[2] 蔣述卓.21 世紀初中國人文思潮及新價值觀[N].社會科學報,2012.9(27):6.
[3] 王大春,高軍.網絡時代青年社會化的自我實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