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霞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085-01
在農村,特別是聯村完小,英語教學“一支粉筆、一本書、一臺錄音機”,就是全部的教學設備的傳承。然而,“班班通”卻顛覆了這種“傳統”,它讓語境、情景的創作變得更簡單,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快樂、更享受。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喜歡動,往往上課鈴聲結束了,教室里還是鬧哄哄的。于是,在課開始之前,我喜歡運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簡單的英語歌曲,把學生不知不覺地帶到英語學習的氣氛之中,如“Hello!”“How are you?”“If you are happy.”等。三年級學生剛接觸英語,有些興奮又有點擔憂。為了消除這份多余的憂慮,課前我經常運用多媒體出示一些生活中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圖片或視頻,例如,apple,tiger,monkey等單詞,以及人們見面與告別時的英語短片,讓他們感到學習英語很有趣,從而激發他們獲得更多英語知識的欲望。
合理的運用多媒體,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英語的情境,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教師通過所選用的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等素材,極大地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學話題“Goodbye”時,調用此內容的情景動畫,引導學生利用句型進行對話,也可以選用網絡上“Goodbye”的歌曲,這樣通過聽、說、讀、寫、唱、演等不同形式使學生積極融入課堂活動,同時引導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相互學習,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二、創造性的開展口語教學
以往的口語教學,一般是老師領讀,學生跟讀,語音語調是否標準還是個大問題,或者跟著錄音機復讀,一遍又一遍,學生總是哈欠連天,枯燥無味。如今好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與講授內容,機動靈活的組織各種口語教學形式,還可以同時播放與內容相關的多媒體信息,生動的情景,清晰的語言,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效率。
在講解“一般將來時”這一重要的語法時,我一改以往的方式,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化靜為動,將當時學生最愛的熱播動畫片《喜洋洋與灰太狼》搬進了課堂。在喜洋洋、懶洋洋、灰太狼、紅太狼等角色對周末安排的趣味對話中,學生理解了一般將來時的意義、結構及用法。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激情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口、眼、耳等感官充分參與,學習效率可想而知。
三、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多媒體,設計與生活貼近的語言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更好的感知語言,理解語言,有效地掌握學習內容,事半功倍。
如在教學“Color”內容時,在Warm up中播放“color songs”的Flash動畫,這樣老師無需解釋,學生只要看動畫就可以進行記憶,同時運用英語進行思維,不需要在頭腦中先進行英漢互譯。多媒體可以提供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教育信息,如優雅動聽的音樂、五彩斑斕的圖畫、精彩紛呈的動畫,這些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言語興趣。在教學中的熱身活動和短暫休息,我同樣也嘗試使用多媒體,設置一些歌曲、游戲、chant等,讓學生唱一唱、跳一跳、樂一樂。在一節課的尾聲,利用多媒體展示對話情景圖,讓學生自由對話。然后配合動畫視頻,讓他們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仔細觀察事物,記住brown,yellow,black等表示顏色的單詞。
又如在教學方位詞組in front of,on,in,behind,under的時候,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動畫展示學生立刻就能掌握這些詞的區別,這樣不但方便了老師的講授,又易于學生的理解,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讓課堂更具有吸引力
網絡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資源廣闊及資源共享,“班班通”讓鄉村學校擁有了這種便利。作為教師,應充分運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如在教學《What do you like》 這節課中,為了激起學生說話的積極性,我在網絡上搜集已經學過的動物類、水果類、食品類的圖片,介紹自己的喜好,然后詢問:“I like apples. What do you like? ”進而同桌間進行自由的交談,從而收到了人人有話說、人人爭說話的課堂效果。
豐富的網絡資源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及時傳遞信息,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擴大知識面。學生在動口、動腦等多種富有動態的語言活動中,感受到濃濃的趣味,加上不斷產生的學習“成就感”,便得他們愿學、想學。
實際教學中,我們應結合鄉村教育實情,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