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蘋 諶多
摘 要:禪意空間的發展是現在流行空間一種趨勢。當人們厭煩于城市的喧鬧,為了尋找安靜與放松的環境,禪意空間便被人們所喜歡。禪意空間所呈現的氛圍,是貼近禪文化的發展。結合禪文化的元素,利用現代一些新的元素營造新的禪意空間所需的氛圍,讓禪意空間文化的發展延續下去,同時讓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其中更奧妙的禪文化。
關鍵詞:禪;文化;空間;發展
禪為佛之心,產于印度,發展于中國,開花結果于日本。禪是智慧的結晶,以其超然物外的飄逸灑脫和不可思議的睿智心慧,打動了無數人的心,使其源遠流長,傳播世界。
“禪”是虛靈安靜的意境,把自身以外的事物都摒棄,去其糟粕不受其影響;把心神收回來,使心靈和精神返視自身,即是“禪”。有一顆清凈安寧的心,保持一種禪的思想,達到心境禪意的空間。
“放松、隨遇而安”,這是筆者比較喜歡的一種對的禪理解。敞開心懷,寬容以對,不強求,不急于批評別人,和諧共存。對于目前由于經濟高度發展而變得緊張執拗的現代都市生活,禪確實能很好地改善以往人們的成見、偏見和刻板的觀念。禪,不是靜止的靜,也不是空無的空,它是一種悟,一瞬間可得也一瞬間可逝的那種,與它擦肩而過時,你會感到一陣輕盈。
禪意空間正是現在的大多數人所追求的一種生活空間,在禪的文化慢慢發展的同時,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下,大多數人也已經開始慢慢接觸到禪意文化,其實這也正是在擴展禪文化的發展。
禪是一種信念,是一種境界,是飄逸灑脫的態度,是超然物外的大智慧。禪是博大的,但禪又并不是虛幻虛無的,它實際就在我們的身邊,是一種心靈的感受,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禪意空間”,說起來簡單真正付諸行動比較困難,它要求設計師要有非凡的智慧、平和的心態、對自然的尊重和生活本質的精準把握。
禪意空間是傳統精神的深入,并不只是表面的抄襲,不是墨守成規,而是一種創新,一種承上啟下有著過去傳承但是賦予全新的樣貌,就好比新生命,但血脈一致,共有血脈相傳的傳統價值。禪意空間的設計猶如一條溪水,涓涓細流,不張揚、不浮夸、不磅礴,緩慢而行卻從不停止,細水長流卻未消退,寧靜卻不失優雅,遠離喧囂而不是消極頹廢的空間,以其簡單樸素、舒適、閑逸的特點給人很強的吸引力。在這純粹的自然、高質量的簡單樸素的色調中,展現出的是一種樸素、純粹之美,這種視覺美感,正是禪意空間的體現。
作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美學“幽”“玄”“佗”“寂”與源于佛文化東漸的禪宗思想相交融,以其特有的復合變異性,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哲學思想,使中國文化在日本得到了最大化的傳播和發展。
宋朝和元朝,日本禪僧以禪宗為根基崇尚自然,喜愛山水。所以,禪宗的庭院內,樹木、卵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數筆就能到達極深的寓意。
禪意是禪宗意境的簡稱。在國內,禪意所遵從的意境是在上善若水的前提下追求美好的感受,呈現出空靈閑適之美,其中飽含無限的生機與活力。禪意空間文化大多數是以簡單樸素、純粹和淡然為美,重點在于情感層面上的傳遞與精神層面上的大徹大悟。在繁榮昌盛的唐朝后,禪意的意境不斷在“空林”“空山”、“空翠”等孟浩然、王維詩人的筆下出現關于“空”的審美體驗。“韻味”“神韻”“妙悟”等審美意識也不斷涌現,傳達出空靈純粹與閑適清淡,簡單樸素與純凈淡然的意境,展示了直覺頓悟開化之妙。由此,禪也可以理解為是體驗境界和生活的一種方式。
禪意空間文化秉承的是禪宗思想的核心內容,提倡一種簡單質樸、淡然的設計理念,認為只有少即是多,只有簡到極點,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間來提供人們思索與頓悟,這里的簡單質樸是一種清晰脫俗,是一種境界。創造出清新脫俗、發人深思的空間意境,具有強大的精神感染力,這其實也是一種意境空間的營造??臻g原本是一種從人的生存本能去考慮的實用空間,是人與人直接交流的場所,是鏈接自然的媒介。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水平的高度發達,思想文化不斷交融的情況下,如今的空間更趨向于一種多元化的綜合環境的人性空間。在滿足人基本的生存需求的重要前提下,人們開始追求更多的心理上的需求。而禪意空間就是一種自我情感的表達以及對周邊環境的深刻感悟,需要靠自我內心去體會,通過自我頓悟,達到精神上的超脫與寧靜,從而滿足人自身對空間的心理追求。
就禪意空間文化領域來看,禪意空間的設計理念是通過樸素的材料和簡約的造型,以材料的肌理和不同時段光影的變化來滿足使用者在空間需求上的情感和精神訴求。并通過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現象的觀察與自我反省中,抒發“隨緣任遠、超脫自如”的美好生活態度。但凡是帶有禪意的空間,大多數是傳達空靈、閑適、安寧、清凈的空間意境,將禪宗的意境和人文情懷的精神境界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一種令人神往、耐人回味的詩禪合鳴的藝術世界。
禪意空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它與思想家老子提倡的道具有內在一致性。道家文化講究的是空間、靈動及空的實用價值,不贊同擁擠、緊湊、嘈雜、繁復的外在表現形式。所謂“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慵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思想上的返璞歸真、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等道家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對禪宗這個外來教義產生了深遠影響。禪意空間的抽象性這在文學詩歌中都有明顯的表現。之所以需要有如此表現,是想留給讀者一些想象空間,雖然提及相關的事物但卻并沒有繁雜的論述,這就是詩歌中所表達的“空間”。
禪意空間在設計中的應用通常是采用鏤空的方式,也就是用設計手法通過借景或對景來把外界景色引入室內,使得室內外空間和心境產生共鳴。室內空間也用隔斷的方式使各個房間相互交流以達到空間流動感,人流動線感,增加室內的開闊性。這種禪意空間設計讓視野自然穿透,加強了空間的寬闊性與流暢性,將空間融為一體。
我們所說的禪意空間的設計不是復雜的裝飾,不是所謂的裝飾主義,而是追求一種簡單樸素、最純粹的意境。禪意空間設計是一種“無即是有”,“少即是多”的概念,用生活物質上的“少”,去追尋精神生活上的“多”,目的就在于減少我們思維上的復雜,將我們帶入“禪意的世界”。禪意設計倡導簡約、原木之美,在室內設計中,家具擺設盡量簡約、原木,讓人更接近自然,保持著一種高雅和自尊。只有這樣人們的精神才可以自由地徜徉,我們的靈魂、情緒和思維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放松。
禪意空間需要我們利用身邊的大自然要素,如水、土、風、光等等自然元素。這些自然元素的使用加以巧妙的設計可達到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互融。而怎樣把這些自然要素更好地在設計中融會貫通,與空間交融,就需要在空間設計時謹慎考慮。在禪意空間的設計上,所采用的材料大多數是采用天然的物品,如青竹,草席,樹皮和紙等。以最自然的肌理,質樸大方,耐人尋味,就是為了追求一種更加接近自然,最放松最純真的感覺。以啞光材料,展現材質的肌理、凹凸和樸素之間的純粹美感,借此希望達到一種精神、靈魂與自然最貼近、最和諧的生活方式。
禪意空間文化不應該拘泥于某種單一的表現形式,它表達了一種生活和審美趣味。在最初的空間規劃時就應該考慮細部、色彩、裝飾,共同表達出靈動、含蓄和豐富的生活美。這正是禪意空間文化的體現,同時也與禪宗思想“道法自然”的設計理念相呼應。
在現代東方社會的多種思想文化和本土文化影響下,禪意空間文化是閑適心情時的自由揮灑,使我們浮躁心靈得以沉淀安靜下來,在寧靜、和諧、自然的空間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一方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