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紹湖
摘 要: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大學生是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的主體,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對于維護高校和社會穩定有著重要意義。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重視和加強大學生美育,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學生審美素養,塑造大學生完美人格,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
關鍵詞:美育;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2015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強調了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同年9月,國辦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把加強美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育與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看似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實則有著莫大的關聯。本文試圖通過闡釋美育的涵義、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現狀,進而就美育對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促進作用做一探析。
一、美育的涵義
美育是“人類按照美的規律,主要通過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改造自己,培育和完善審美主體的審美活動。”[1]它是一種審美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是審美主體或在教育者的引導下,或主動對審美客體的欣賞,來接受美感教育,從而培養審美主體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包括感覺、情感、想象、理解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協調,并“使人成為有教養的人,確切地說,美的世界里的精神生活能使人成為有教養的人。”[2]
席勒最早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他在《美育書簡》中較系統地論述了美育的性質及其功能。他認為美育是實現人的自由本性的完善與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的先決條件。他說:“我們為了在經驗中解決政治問題,就必須通過審美教育的途徑,因為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3]在西方,美育思想孕育于古希臘、古羅馬的神話和史詩中,古雅典就提出教育要培養身體和精神兩方面都“美”的全面發展的人。我國自古就十分重視美育。孔子是我國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他提出一個人的人格塑造要“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里的詩教、樂教就是美育。從孔子開始,中國哲學還逐漸形成了人生境界的學說,強調塑造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隨后,美育被寫入了黨的教育方針,放到與德育、智育、體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美育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一個不可缺少和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二、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現狀
當前,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迅猛發展,特別是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大學生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著嚴峻的現實挑戰,為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帶來了諸多困境與難題。
從總體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主流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的狀態,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大學生意識形態認識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大學生對中國的歷史和國情缺乏深入的了解,在各種不良文化思潮的影響下,他們否定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民族文化和革命傳統的科學性和價值性,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出現逆向化認同;有些大學生受當今社會浮躁、功利等不良風氣的影響,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當作一種應付學業、入黨、升學、求職等的工具,而不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出現功利化認同;還有些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并不掌握甚至并不接受,但由于客觀環境或主觀需要等各種原因,表面上表現出非常理解、非常接受、非常信奉的樣子等等。
以上種種問題表明,在世界全球化、網絡化和我國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時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作為大學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絲毫不能放松。
三、美育對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1.美育與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終極目標具有一致性
高校的首要職能是培養人才。人才培養的過程有很多種方式,其中便包括大學生美育和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工作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培養質量,影響到學校與社會的穩定,影響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歸根結底也是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美育是塑造理想人格的靈魂工程,對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這一點上來講,美育和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旨歸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高校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服務的。
2.美育有助于豐富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內容和形式
做好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首先要創新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目前,我國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徑有兩條:課堂教育和課外實踐。然而,這兩種教育形式普遍存在課堂教育的方法單一乏味、課外實踐環節效果不明顯的問題[4]。主要原因跟教育內容與形式有很大關系。比如有的老師上課呆板枯燥,有的老師因循守舊仍然用最傳統的教學方法,這種只講灌輸的教育方法難以被大學生所接受,有些甚至遭到大學生的反感。真正行之有效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在這方面,國外的隱形教育、情景教育和行為教育是比較典型的代表,比如在美國,好萊塢電影儼然已成為西方政治理念和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它用一部部美國大片向全世界推銷美國式的意識形態觀念和政治理念。所幸的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也越來越多地運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因此,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可以借助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藝術審美來豐富其內容,可以通過對藝術美、自然美的欣賞來創新,從而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促進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更利于其接受。
3.美育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大學生是青年中的精英,正處于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信仰什么主義、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決定未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5]。這也是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重大使命,必須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引領大學生的思想成長,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同樣,理想信念也是大學生的“精神之鈣”,大學生缺乏理想信念,就禁不住各種誘惑,極易被極端分子利用,或被極端思想蠱惑,從而缺乏對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而美育將能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方面起到促進作用。因為美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并“能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在審美活動中,大學生通過對審美對象的鑒賞,辨別出什么是“美”“丑”“善”“惡”。可以說,美育正是通過生動活潑的審美活動,傳達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美育有助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是“以善惡評價為形式,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用以調節人際關系的心理意識、原則規劃、行為活動的總和”。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Piagct)和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eeKohlberg)通過研究發現人的道德發展是分階段的,人的道德發展是由低階段、低水平向高階段、高水平發展的過程、是由他律到自律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法律和規范只能起到最初的推動作用,而激勵個體走向道德完美的永恒的、內在的動力是人的審美需求,因而美育就是個體道德發展的最后依托。美育之父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們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可以看出,美育是培養道德的一種有效手段,美育能夠使感性和理性盡量的和諧,促使人的精神獲得徹底的解放。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促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使大學生社會行為符合規范要求。而美育正具備這一功能,它通過審美實踐活動能夠提升個體的道德認識、培養個體的道德情感、增強個體的道德意志,從而使個體在無形之中實現道德行為。
參考文獻:
[1]顧永芝.審美概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
[2]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德)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4]董海浪.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1.
[5]金昕.美育與大學生人格養成[D].東北師范大學,2009.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