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萬祥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123-02
隨著我國體育內外環境的變化,我國現行的管理體制改革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本文從推動分析我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動力因素入手,結合實際經驗對我國當前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提出幾點建議。
一、我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動力因素
(一)現存體育管理體制的滯后性
我國現行的管理體制其基本特征是:政府以計劃經濟手段配置體育資源,以行政手段管理體育;政府既是“辦”體育的主體,也是“管”體育的主體。我們稱這種管理方式為“舉國體制”。“舉國體制”體現出強烈而鮮明的國家意志,它有利于集中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更快地發展體育運動,特別是使競技體育在國際體壇中充分發揮其優勢,缺點是缺乏社會自主性和運行機制的靈活性。這種長期實行由上而下、政府集中領導的體育管理體制容易產生種種弊端,如思想過分僵化,權利過分集中,行動過分統一,限制社會對體育的參與和支持,政府體育經費負擔過重,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發展比例失調。
(二)體育資源分配不合理
過去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體育資源較為緊缺,我國的體育管理體制是封閉型的。我國的每一個學校、企事業單位都有自己小而不全、不容外人涉足的體育領域,呈現出大封閉體系中的小封閉。而體現了舉國體制優勢、集中了體育資源的競技體育系統更是封閉和壟斷的,資源利用不足,培養目標單一,加劇了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性。運動員被分割在各級體育部門,彼此間流動困難,國家又包辦國家隊和省級運動隊伍,運動員長期接受單一的專業化訓練,職業適應能力差,退役運動員重新擇業困難。同時,體育系統運行的成本加大,效率低下。由于運動訓練體系的封閉性堵塞了該系統與社會的互動,一方面大量場地設施在訓練競賽之余閑置,另一方面又由于與社會脫節,無法利用社會的教育資源、科技資源和人力資源等。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發展嚴重失衡,運動項目布局與項目發展失衡,條塊分割嚴重,資源配置不合理,重復性投入多、效益低,嚴重制約了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的發展。
二、關于我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系統的功能首先取決于系統的結構;其次才取決于系統中各要素的狀態。因此,我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首先應從調整體育管理體制內部的結構人手,理順各方面的關系,明確體制內各子系統的權益范圍,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體制結構。在調整體育管理體制結構的過程中,應認真研究我國國情,借鑒體育強國的管理經驗,貫徹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步子大一些、快一些。要改變以往那種以局部改革措施為主,隨機決定、零星出臺的做法,防止系統的整體失去穩定與平衡,產生新、老體制的矛盾與摩擦,使已經出臺的正確措施難以充分發揮作用。
(二)堅持“以人為本”的體育管理體制。“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將是體育管理體制的精髓。在現行體育管理體制中,政府在對非經營型的體育組織管理上還沒有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了解老百姓究竟喜歡什么,想什么,針對社區體育、鄉鎮體育、農村體育有區別地做點什么。在對經營型體育管理體制中,還沒有以經營者為中心,鼓勵和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為他們提供發展的空間,仍然采用家長式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使“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流于形式。隨著社會法制化、民主化的不斷加強,“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將必然體現在體育的管理體制上面,體育人口將會逐年增加,人民體質明顯增強,大眾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體育消費額等逐步增加,人民體育健身活動的環境和條件將會有較大的改善。
(三)國務院和各地方政府掌握用經濟手段和立法行政手段宏觀調控全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權力,而體育事業的管理權主要由體委系統執行,充分發揮體委系統對全國體育事業的領導、協調和監督的職能。體育領域內的具體業務活動則由管理體育事業的各社會組織分工負責,其活動經費開支,一部分應由各社會組織通過社會集資、發放彩票、廣告收入和義務服務等形式獲得。國家給予一定量補貼。這樣可以使國家不僅擺脫獨立承擔體育事業發展資金的重負,又可集中部分資金投人場館設施建設及體育專門人才的培養方面,以促進全國體育事業的發展。
(四)加強體育管理體制的法制化。隨著國家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體育改革的深化和體育事業的發展,加強體育法制建設,提高依法行政“以法治體”的水平,已經成為當前體育工作的一項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在體育管理體制的建立和實施中,尤其應注意樹立“以法治體”的觀念,使一切事情在操作上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提高體育隊伍的法律素質,廣泛開展《體育法》和《全民健身條例》的宣傳,創造良好的體育法制環境;建立健全體育法規體系、強化執法手段,嚴格執法程序,建立健全體育執法及執法監督工作制度、體育行政復議制度、行政訴訟制度和其他促進依法行政的基礎性制度,完善體育執法監督體系,加強體育法制工作隊伍建設,提高體育行政部門依法行政、以法治體水平。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