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驥志 張璇
在中國提倡素質教育的中小學課程改革進入關鍵階段之際,芬蘭中小學今年8月也全面迎來新課改的第一個學期。本次新課改的核心是從“學什么”到“怎么學”。
芬蘭基礎教育享譽世界,芬蘭學生和中國學生在PISA測試中均名列前茅。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從2000年開始每3年組織一次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
這次以提升學生適應當代社會能力為宗旨的最新課改,是否會繼續保持芬蘭教育的領先優勢?帶著這一疑問,記者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中芬基礎教育高峰論壇”上采訪了兩國教育專家。
本次論壇主辦方芬中教育協會主席、芬蘭薩斯塔馬拉市政委員會主席、蘇里瓦中學校長亞里·安德森向記者介紹,新大綱要求不僅讓學生接受信息,還要讓他們理解這些信息的重要性。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突破學科界限的“現象教學”。比如,“氣候變化”這個話題就涉及地理、生物等多學科知識,“聯合國”這個話題則涉及英語、地理、歷史等學科。安德森說,蘇里瓦中學將經常性地開設現象教學課。
新大綱還要求,老師不再是站在課桌前傳授知識,而是與學生們一起尋找答案;不要立即指出孩子的對與錯,而是要保持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幫助他們挖掘自己的潛能。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跨文化溝通等能力,新大綱還取消了一部分標準化考試,代之以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
芬蘭議會教育文化委員會副主席、芬中教育協會高級顧問、本屆中芬基礎教育高峰論壇主席桑娜·勞斯拉赫蒂告訴記者,當今世界變化太快,中小學今天教的知識幾年后可能就會過時,誰也不知道孩子們參加工作時的世界是什么樣。因此,課程改革進一步強調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重點不再是傳授哪些知識,而是幫助孩子培養自我學習、適應環境的能力。
參加論壇的中國專家認為,中芬兩國的基礎教育發展方向是一致的,比如都強調“優質”和“均衡”,都設定了各自的學生核心素養。但是兩國國情不同,實現目標的路徑也不相同。
重慶謝家灣小學是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先行者。從10年前提出“一切有積極影響的元素都是課程”,到3年前將10多門基礎學科整合為6門課程,校長劉希婭承受著來自家長的質疑。劉希婭告訴記者,中國的基礎教育仍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搖擺,推行課程改革的難度要比芬蘭大得多。
與課程改革密切相關的,是教學評價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芬中教育協會副主席李棟說,中國對教師水平、學生素質的評價系統與芬蘭不同,這是推行課程改革過程中需要深入研究解決的一個問題。龔春燕認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點是評價體系,目前高考改革已經開始進行試點,這個過程要循序漸進。
相比之下,中國中小學學生評價體系改革力度更大一些。尤其是小學,一些學校取消了傳統的分數考試,代之以等級化評價。龔春燕說,現在不僅考察學生的學業水平,還要考察學生溝通協調、抗挫折、實踐創新、主動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考察學生在生活中是否有良好的行為準則。
此次論壇上,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分析了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走向;芬蘭議會副議長阿爾托·薩托內恩鼓勵并希望芬中教育家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兩國教育發展;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主席奧利斯·皮特凱萊詳細介紹了芬蘭新課改的核心理念、目標、結構和內容。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