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蓉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如何使學生具備基本的數學素養,數學課堂教學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數學課堂上,我們要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問題;我們要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方法,更要關注每一名學生在學習數學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他們認清自身存在的問題,樹立信心,快樂學習數學.
然而,在現在的數學課堂中,我們存在著以下的問題:1. 老師講解得過多,學生被動地接受. 2. 老師只能顧及大部分學生,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跟不上. 3. 每名學生的學習動機也不一樣,自覺性高的學生會認真聽,跟上老師腳步,自覺性差一些,或者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就會在課堂上游離,甚至擾亂課堂. 如何改變課堂上存在的這些問題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點進行.
一、走進學生,了解學生的真正訴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的視野不斷開闊,對知識的渴求不僅僅局限在課本之上,他們可以從網絡上和課外獲得很多他們想要的數學知識,基于此我們與學生也會有很多話題可聊. 我們可以利用課余交流的機會,走進他們,了解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例如在平時的聊天中,學生告訴我:“計算比較枯燥,老這樣練習沒意思!我已經會做了,還要一直做,我就不喜歡了!”“我不喜歡應用題,太難!如果能有什么方法讓應用題簡單易懂就好了!”“我喜歡做圖形的題目,有圖看著簡單!”“其實我電腦很好的,但是好像數學中用不到!”……
從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議論中,我已經發現他們想要的是簡單易懂,輕松活潑的數學課. 在我的教學中,我也正在嘗試他們想要的數學課,例如借助數形結合的方法簡化應用題,采用比賽和小老師的方法解決計算中遇到的粗心和知識點混淆等問題. 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努力改造數學課堂,收效頗豐.
二、為學而教,制訂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案
真正了解了學生的訴求,教師可以根據班級每一名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學的內容加以修改整合,可以調換教學內容的順序,也可以聯系本班學生的實際,利用學生感興趣和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做到真正適合本班學生.
例如在講垂直的概念時,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學生對垂直關系、垂足等概念掌握起來會比較困難. 在設計教案時,我偶然間看到一個孩子模仿奧特曼的經典手勢,我豁然開朗. 那一節課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連平時從來不動的學生都擺出了這個手勢,并且從中找到了垂線、垂足. 垂直的概念就這樣快樂地在他們的腦子里根深蒂固了.
像上面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在教學中經常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組織教學,例如利用學生感興趣的逛超市問題,解決了單價、數量和總價的問題,利用分一塊蛋糕的問題解決了分數認識的問題……學生就在這樣熱鬧輕松的氛圍中學習了數學知識,體會了學習數學的快樂.
三、少教多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只要把握好大的方向,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適時地加以點撥提示,大部分時間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中,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我只引導他們,你們有什么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接下來的10分鐘,學生利用小組合作,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長方形,有的小組甚至可以推導出3種方法. 在巡視的過程中,老師適時提示長方形的長和寬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聯系. 一些小組通過觀察嘗試,發現其中規律,并自己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小組間的合作,不僅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而且在合作中彼此學會傾聽,學會思考,學會協作,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這正是新課堂教學和新課標要求的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的根本體現. 這樣的教學中,老師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得出結論,比老師灌輸給他們要強得多. 并且學生在探索時也樂在其中,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
四、針對練習,讓每一名學生有的放矢
練習是學習數學必需的輔助手段,現在的練習存在“一刀切”的情況,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能力弱的學生“吃不了”.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可以根據每一名學生的自身情況制訂針對練習.
在練習設計中我采用“站站好”“踮踮腳”“跳一跳”闖關游戲的形式,讓每一名學生都有題可做. 每闖過一關都有相對應的分數,累計以后可以得到不同的獎勵. 學生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解題,每一名學生在練習中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體會解題帶來的樂趣.
如何讓學生輕松快樂地學習數學,讓校園充滿著歡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著.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關注每一個孩子,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肯定,讓每一個孩子都有用自己所知所能表現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快樂地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