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碧濤
摘 要 學科專業作為高校組成的基本元素,其結構調整必然會影響到高校的建設與發展,科學合理的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有利于高校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利于高校進一步突出辦學特色,有利于高校進一步提高辦學效益,有利于高校長遠發展。
關鍵詞 學科專業 結構 特色 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5.001
Abstract As a basic element of university, the discipline's structural adjustment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isciplinary structural adjustment is beneficial to the adaptation of university to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also benefits to highlight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universit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benefit of running university, to get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n long run.
Key words disciplin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0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政府上臺后著手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出了“既要把該放的權力放開放到位,又要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①教育部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部署,對教育系統內部實行了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擴大了高校自主辦學權,其中就包括高校學科專業自主設置、自我調整結構的相關意見。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建立本科專業動態調整和專業預警機制”,“繼續推進學位授權動態調整工作”。②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自主權不斷擴大,學科專業作為高校最根本的辦學基本組成元素,其結構的變化,必然會對由若干學科專業組合在一起的高校的功能產生影響,會影響到高校職能的發揮,將對高校建設與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1 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有利于高校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對于學科專業的認知,一直以來有多元化的觀點與理解。有學者將學科專業理解為一種知識的劃分,有學者認為學科專業是人才培養的載體,也有學者認為學科專業是高校辦學的基本單元。筆者認為,學科專業是高校人才培養供給與社會市場對人才需求的銜接點,即學科專業既反應社會對某一方面人才的需求,同時也是高校在此領域具有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所應具有的較好資源條件配置。沒有社會的需求或需求不足,難以成為一個學科專業;有社會需求,但高校無師資、教學科研條件等條件的基本支撐,也不能成其為一個學科專業。
教育作為社會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其發展會影響到其他社會大系統要素的發展;反之,教育也必然會受到社會大系統內其他組成要素的影響。適應于社會發展需要,是教育作為社會大系統組成部分的必然要求,是教育適應于社會大系統發展、與其他社會大系統中的其它要素發展相適應的需要,是教育系統自身發展的需要。高校在學科專業結構調整上,必須要考慮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要通過學科專業的調整,主動適應于社會的發展與需求。具體來說,高校要在學科專業調整工作中,要緊緊把握社會發展的動態和趨勢,緊緊把握社會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需求,要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結合高校發展定位與現有條件,適時調整學科專業,以適應社會發展,同時也通過這種調整來實現高校自身的可持續和科學發展。
2 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有利于高校進一步突出辦學特色
我國高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是各高校同質化現象,這些可以從各高校在辦學理念、辦學思路、發展模式等多方面進行考察后,而發現的共同問題。對高校如何進行分類和定位的探討,主要應從高等教育系統內以及高等教育系統外兩種視角進行考察,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把握,即宏觀把握和微觀操作。所謂宏觀把握,主要是分類與定位問題,特色戰略的選擇問題。具體而言,在宏觀層面上,要高校實行特色發展,需要從高等教育系統內部找到自身準確的位格,各高校要在自身的位格上發展,不能形成惡性競爭,不能越位進行競爭;其次,各高校要在自身發展上,結合自身的現狀,采取不同的戰略發展類型,從而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在發展中慢慢形成自身的競爭力,彰顯自身的辦學特色。在微觀操作層面上,結合我國各高校特色不明顯的具體情形來看,關鍵在于要把握影響高校特色發展的核心要素,即通過對這一關鍵要素的把握,切實推進高校的建設與發展,在建設與發展中彰顯自身的辦學特色。這一關鍵要素就是高校的學科專業。高校的優勢也好,特色也罷,最終體現在高校的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學科專業的調整,從表面上來看,是增加或撤銷少數或部分學科專業,其實質則是高校辦學資源的重新配置,尤其是通過學科專業調整,將高校資源更好向少數或部分優勢特色學科專業集中,即將原有少數或部分不能反應自身辦學特色的學科專業予以撤銷,將撤銷部分教育質量向優勢特色專業匯聚,同時對于高校而言,在未來的建設發展中,因學科專業數量的減少,可以更為有力地將相關投入聚焦于能夠體現高校辦學特色的優勢學科專業和特色學科專業之中。通過對這些優勢特色學科專業的集中建設,使這些學科專業的特色進一步彰顯,從而提升高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進而提升高校的辦學特色。
3 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有利于高校進一步提高辦學效益
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效益。”因此,提高辦學效益,是國家對各高校辦學與發展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在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現實背景下,高校作為一個自主發展、自主決策的辦學主體,必須要認真思考和把握的發展原則。
對于高校產出的認識,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對于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觀點主要包括如下兩種:一是認為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兩部分,輸入部分為建設經費、工作條件和學術隊伍,輸出部分為學科水平、教學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二是認為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主要研究方向、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條件支撐和服務社會。以上兩種觀點都是對高校建設與發展績效的認識不夠,從而導致對其指標體系構建上的偏差。要構建好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除了要正確理解績效的含義外,還應該科學把握對高校職能或功能的內涵。高校職能或功能,主要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但服務社會可歸結到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兩方面上去,所以,對于高校職能或功能的認識,尤其在評價高校產出時,應該選取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兩部分對其產出進行科學的分析與評價。成功的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無論是人才培養的規模,還是人才培養的質量,即人才培養的產出都會產生正面的影響,表明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對于人才培養產出的貢獻是正面的;同時,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可以高校師資隊伍的水平,有利于高校科學研究的產出,表明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對于科學研究的產出也是正面的影響,因而綜合這兩部分的產出影響,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對高校的整體產出是積極的、正面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沒有使高校的投入發生變化,即高校投入在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前后保持不變,而調整后卻出現了高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產出兩方面的增量,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高校通過學科、專業結構的科學調整,可以提高高校的辦學效益。
4 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有利于高校長遠發展
對于一所高校而言,為了其長遠發展目標的實現,就必須為高校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和條件,就必須構建起支撐其發展的良好的學科專業框架體系。所謂良好的學科專業結構框架體系,一是指學科專業的數量要適度,即一所高校要為未來的發展建立起相應的學科專業數量,這是一所高校規模發展的根本條件所在,因為只有有一定規模的學科專業,才能配置相應的師資隊伍,才能配置相應的教學條件、科研條件,為社會培養并輸送一批合格人才是高校存在于社會大系統的根本和條件,是社會大系統賦予高校的基本職責。學科專業數量太少,會影響到學校的辦學規模,而學科專業數量過多,則會因教育資源的分散而影響高校有限資源在學科專業上的有效配置,影響到各學科專業的實力和水平。因此,學科專業的數量要結合高校的辦學歷史、現有條件和發展目標,設置適度的學科專業數量。二是學科專業的結構,即一所高校學科、專業在層次、類型上的比例結構。目前的研究生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和本科生學科專業目錄,分為三個層級,對于研究生培養學科專業目錄來說,是門類、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對于本科生培養學科專業目錄來說,是門類、二級類和專業,各高校培養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般都是按二級學科和專業來設置。現行研究生培養的二級學科和本科生培養專業數量對于任何一所高校而言,都是比較龐大的。客觀而言,任何一所高校既沒有設置全面二級學科和專業的條件,也沒有設置全面二級學科和專業的必要,這主要是因為對于高校而言,關鍵在于實現自身的特色辦學和特色發展,而不在于偏面追求數量和規模的發展。
對于高校如何去實現自身的特色發展,主要應從兩方面入手探求高校特色發展的路徑:一是宏觀把握,二是微觀操作。所謂宏觀把握,主要是分類與定位問題,特色戰略的選擇問題。具體而言,在宏觀層面上,要高校實行特色發展,需要從高等教育系統內部找到自身準確的位格,各高校要在自身的位格上發展,不能形成惡性競爭,不能越位進行競爭;其次,各高校要在自身發展上,結合自身的現狀,采取不同的戰略發展類型,從而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在發展中慢慢形成自身的競爭力,彰顯自身的辦學特色。在微觀操作層面上,結合我國各高校特色不明顯的具體情形來看,關鍵在于要把握影響高校特色發展的核心要素,即通過對這一關鍵要素的把握,切實推進高校的建設與發展,在建設與發展中彰顯自身的辦學特色。
注釋
① 李克強.轉變政府職能 釋放改革紅利[N].人民日報,2013.5.15(1).
②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4/201502
/18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