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勇
【摘要】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的智能至少有七種,其中,與課堂教學關系密切的是“邏輯——數理智能”和“空間智能”,對這些智能的開發,關系到課堂教與學的有效和高效,進而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在新課程理念下,對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研究顯得尤其重要.在數學課堂上,就學生學習方式的養成而言,我認為有幾點不容忽視.一、不能片面強調學生的自學,而忽視教師的講解;二、不能片面強調探究活動,而忽視雙基的落實;三、不能片面強調合作交流,而忽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 學習方式;養成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的智能至少有七種,其中,與課堂教學關系密切的是“邏輯——數理智能”和“空間智能”,對這些智能的開發,關系到教學效果的提高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今后的發展.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對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研究顯得尤其重要.在數學課堂上,就學生學習方式的養成而言,我認為有幾點不容忽視.
一、不能片面強調學生的自學,而忽視教師的講解
自學就是自我監控下的學習,這是一種高品質的學習.它的主要表現有四個方面,即學習目標自我確定,學習方法自我選擇,學習過程自我調控,學習結果自我反饋,它是建立在“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的基礎之上的.自學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培養,自學不是一種無目的的自由學習.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一些教師片面強調自學,在課堂上出現“不敢講”、不從實際出發的無原則“少講”的現象,整個課堂基本上就是學生看書.模仿練習,教師講得很少,寫得很少,自以為這就是在實施新課改.
自學屬于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范疇,但新課程并沒有要求每一節課、每一個知識點都讓學生自學,也不是要求學生沒有目標、沒有程序地泛泛看書,更沒有要求教師不講或不分青紅皂白地少講.自學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比較簡單、容易理解的內容,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獲取知識,但為了防止學生自學流于形式,抓不住關鍵,自學沒有目的性,教師必須有計劃地選擇部分內容,設計分層遞進式的自學提綱,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自學,才能取得自學的效果.對于教學的難點、疑點、易混易錯點,教師必須講解,僅靠學生自學就達不到目的.例如,學習《相反數》這一節時,什么是相反數、辨認兩個相反數,可以讓學生自學,但相反數的幾何意義和運用相反數的意義化簡符號,就需要教師講解.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自主學習不等于自學.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就是“自主探索”的學習,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分為接受式探究和發現式探究,自學即為接受式探究學習.
二、不能片面強調探究活動,而忽視雙基的落實
探究就是探討研究,它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個學習過程,它是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參與探究知識的活動.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許多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把某些知識的教學由過去的傳授知識變為探究知識,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情感,提高了學習質量.但有些教師片面強調探究活動,不管是否必要,一節課安排十幾個探究活動,接二連三地組織相互討論,看起來學生都在主動地學習、探究,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仔細觀察一下便會發現,只有少數學生在探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少數學生在動手操作實驗,大多數學生在說笑、看熱鬧,活動完成以后.還不知道自己學了些什么.有些問題一看就懂,一點就明,但有些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倡導探究式學習的理念,兜了很大個圈子,設計了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觀察、猜想,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達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新課程倡導學生探究學習,但并沒有要求無論什么知識點的學習都得是探究學習,更沒有要求淡化雙基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設計一些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有一定思維含量,有一定層次性,能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探究活動,并能通過這一探究活動,讓學生獲取新知,形成能力.例如,在學習“平方差公式”這一節時.就可以設計一個發現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活動,教師先出示四個計算題:(1 + 2x)(1 - 2x),(2a + 3)(2a - 3),(100 + 1)(100 - 1),(x - 6)(x + 3) ,請學生們用多項式乘法進行計算,通過計算,讓學生觀察、比較計算結果,發現平方差公式.但在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計算時,就不需要設計探究活動,只需對照公式反復訓練就可以達到目的.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又落實了雙基.
三、不能片面強調合作交流,而忽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學習,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流,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只是旁觀者,更不應該是局外人,而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有些教師片面強調合作交流,不論是否必要,每堂課都讓學生合作交流好多次,從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實效,如果認真觀察和了解一下活動情況,就會發現有學生不能認真參與合作交流,甚至做與合作交流無關的事.有些學生逐漸養成了依賴他人,不愿獨立思考的壞習慣,交流時只做一個聽者,而沒有真正地參與到活動中去.這樣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得不償失.還有些教師,上課前沒有認真進行教學設計,上課時隨機讓學生合作學習,沒有針對性,有些交流討論的內容層次淺,沒有交流討論的價值.如果長期采取這樣的“合作學習”方式,既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學生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勤于鉆研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新課程理念倡導合作學習,但并沒有要求學生在課堂隨意合作,隨意交流,更沒有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對答案式地交流,教師在教室里隨便轉轉這種流于形式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選擇一些有一定的挑戰性、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開展合作學習,并且要提前劃分好合作小組,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一旦教師提出任務,每名學生都能迅速地進入思考之中,先有自己的努力.然后再進行交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夠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例如,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這一內容,解難題時,列方程的過程可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生設的未知數不同,找的等量關系不同,列的方程也不一樣,學生可通過合作交流,掌握多種思考方法;而解方程的過程就不需要再合作交流.
教師在教學時應首先讓學生學會解法,然后再通過梯級訓練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而不能提供偏、怪和過難的方程讓學生去解,更不能提供過于復雜的應用題讓學生去解.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在課堂教與學方式實踐過程中,需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正確理解新課程理念,不搞片面性和形式主義,要針對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與學方式,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思維和學習習慣,真正提高課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