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慧
摘 要:書籍設計被看作是一個同時具有傳播和審美意義的活動,把圖書中具有解釋性和說明性的內容信息與藝術的視覺形式相結合,充分調動受眾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兩個不同思維,能使書籍傳媒發揮出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在面對大千世界中種類繁多的媒介材質時,憑借它們自身獨特的性質形態去完成無數的書籍設計作品,人們將會變得更加的從容與自信。
關鍵詞:材質;書籍設計
書籍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和結晶。當下我國的書籍設計的整體水平明顯有所提高,其設計的審美意識正在覺醒。人們在選擇圖書的同時不僅僅局限于書籍內容的本身,更多的關注了書籍本身的整體設計,這中間就包含了所謂的特殊材質。我們不能忽視材料在書籍設計中的重要性,它是書籍的物質形態的承載體,還能依靠其自身的質態語言來與人溝通,給人以某種獨特的印象和體驗,引起人們的聯想,產生共鳴。把材質當作一種單獨的審美要素加以強化并呈現在書籍設計之中,將其美感屬性用以深層次的探究與利用。在設計層面上為書籍設計的創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決定書籍設計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就是對材質的屬性、情感了解和運用。設計者通過體驗材質的新舊、光滑粗糙、軟硬和抽象與具象的設置,選擇最適合自己設計需求的生動貼切的材料,使書籍的設計變得更加完美。材質既是書籍設計藝術構成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具有相對獨立于書籍設計的審美價值。設計者應更多地對設計材質與人性化的恰當結合給予更多的關注,設計材質與人性化的恰當結合有其自身獨特的語言文化風格,要選擇恰當書籍材質,并與書籍的內容完美結合。受眾對一本書籍的感受不僅僅來自于其自身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和美麗的設計形式,還包括工藝材質合理考究的應用、選取、組合方式,都能產生出強烈的表現感染力。
1 國內外不同時期書籍材質應用
中國書籍的歷史十分的悠久,其所運用的材質也隨著它的生產工藝的發展變化和裝幀形式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著。人們普遍認為,我國最早的書籍所用的材質是商代的龜甲或獸骨,也有使用豬、虎骨、羊及人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竹簡始發于西周時期,一直沿用到西晉。把竹片削成狹長的形狀,同時也有用木片代替的,竹片制作的稱簡,木片制作的稱札或牘,普遍都稱為“簡”。竹簡是紙發明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書籍形式。但因為竹簡太過沉重,人們又將帛作為書寫材料,與簡牘同期使用。簡牘與縑帛被當作書寫材料而廣泛使用的這種形式被書史專家看作是真正意義上的書籍。紙出現于西漢時期,到了東晉末年,紙已經正式取代了簡縑當作書寫用具。宋元和明清時期,用楮、桑皮與竹等多樣化原料制作的紙張特別盛行。到了民國中后期,書籍的材質也逐漸豐富,如有了硫酸紙張的應用,麻質材質作為封面的應用。我們在選擇特種材料上盡量使用可再生的環保材質,如竹子、布和木材等綠色天然的材料,達到人與環境和諧共生。
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采用自制的蘆葦筆在由尼羅河流域濕地生產的紙莎草紙上書寫,由此開啟了國外書籍特殊材質應用的發展之路。隨后,因為羊皮紙比紙莎草紙更加結實與輕薄,能夠折疊和正反兩面書寫,與今天的書籍很是相似。它的出現,為歐洲的書籍形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羅馬人發明的蠟版書。
2 特殊材質在書籍中的應用
現階段市面上的大多數書籍材質基本以紙張材質為主,其他材質的應用少之又少。只有兒童讀物這種個別方向的書籍設計所選用的材質相對其他要豐富一些。但是基本上特殊材質在書籍中更多更豐富的應用方向還是一塊空白。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們對書籍設計藝術的美感有了新的要求,不僅關注書的實用功能,而且日漸注重它的審美價值。如何創造出既能給人以思想啟迪,又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風尚的設計,是書籍設計者面臨的新課題。作為書籍設計表現手法載體之一的材質,歷經了從早期的龜甲、樹皮、布帛以及古羅馬羊皮紙等材質到現在普及的紙張。不同的社會和時代以各自不同的審美情趣創造了不同的人類文明傳播媒介。材質可以看成是材料和質感的結合。材料化是現代書籍設計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塑料、金屬、木材、織物、皮革等也開始用于書籍設計之中。不同材質所展現的色彩、質感和肌理都各自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觸覺與視覺聯系在一起,產生了材質美感。從材質表面特性來分,分為厭憎觸覺和快適觸覺。例如,棉織和化纖在表面觸感上會產生不同的感覺,有粗有細,有冷有暖。還可以根據眼睛的視覺來感知材質表面特征。我國有著”重實用、忌雕琢”,”倡簡樸、總奢靡”的文化精神,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書籍設計的藝術特征。受到西方印刷術傳入的影響,我國的書籍設計開始出現豐富多彩的文化審美情趣,開始了對書籍的形態、特殊材質與印制工藝的探索。設計者對材質的理解和認識體現在他對材料加工過程中對各種材料的各種質感的有意識地利用。對材質質感的加工,是設計者在書籍創作過程中其主體精神活動過程的物質性記錄和再現。作者的情感都可以通過作品的材料肌理得以展現,觀眾在欣賞活動中可以深切地體會到書籍精神形成的軌跡,綜合理解作品的全貌,將讀者納入到書籍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氛圍之中,從而獲得更多的審美體驗。在材質的選擇過程中,能夠很好的把握某一材料的社會精神屬性,再加以利用就會取得十分獨特的藝術效果與表現力,并稱之為書籍的精神物化的軌跡,也就是書籍實物化的探尋與體驗的過程。例如,有一本雜志推出了一套“浴室讀書專用的塑料制書”。這些書的特點是即使被水沾濕也不會撕破,面與面之間也不會被黏上。這個創意充分利用了塑料的材質特性,與浴室用書的要求不謀而合,是一個極具創意的設計作品。市場上這種從功能的角度去選擇書籍材質的范例還有很多。例如針對嬰兒喜歡撕扯書頁,對圖書中信息量的要求不大,對書籍的安全性要求十分嚴格的情況。利用布的耐撕扯,安全柔軟,視覺效果好,寶寶翻看也方便的特性,設計出用于嬰兒的全棉布書,全部采用多種色彩的棉布制作而成,內頁都是具有立體效果的圖畫,卡通人物天真可愛,生動形象,十分逼真。當下隨著Ipad、電腦等電子科技產品的推出,給人們提供了聲音、畫面效果等全方位的閱讀體驗,互動性成為將來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因此如果書籍不創新則很有可能會被新興的電子書等產品所替代。
3 結語
沿著書籍設計中材質使用的軌跡為線索,通過對書籍材質自身特性的挖掘,分析材質自身語言在書籍設計中的展現,進而闡釋其在書籍設計創作中的創新意義。結合特殊材質和現代書籍設計之間的作用,以及圖書特殊材質對于人特殊性的語言喚起人們的聯想,產生共鳴。通過特殊材質這個媒介更好的實現人與書的互動性。
材質是一種特殊的設計語言,將其看作為一種獨特的設計元素加以強調并呈現在書籍設計之中,更加深層次的探索和利用它的美感。為當下的書籍設計創作開拓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余秉楠.書籍設計[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1:1.
[2] 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M].桂林:廣西師范人學出版社,2004:26-27.
[3] 邱陵.書籍裝幀藝術簡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29-30.
[4] 王菊生.造型藝術原理[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73.
[5] 施慧生.材料概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