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睿 黃小鳳 黃月美 李鳳云
摘 要:廣西龍勝地區的語言資源較為豐富,少數民族的方言分布和使用相當復雜,在語言接觸和交流的過程中常常產生雙語轉換現象,本文將龍勝地區典型少數民族雙語類型轉換現狀,進一步從時代、心理、地理環境、傳媒教育等多個方面剖析該現象的原因。
關鍵字:龍勝地區;少數民族;雙語轉換
中圖分類號:H2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5(a)-0000-00
1 引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共存13種民族語言,語言資源相對較為豐富,包含了漢藏語系等多種語種,同時還涉及到客家話、湘語、官語、平話等多種漢語方言。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文化交流日益加深,許多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使用少數民族語言之外,還能掌握和運用漢語等其他語言,語言之間均會相互影響形成雙語類型轉化現象。使用不同語言的群體在交流接觸的過程中,彼此之間都會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將導致不同語言的語法、詞匯、語音等方面發生改變,這種影響更多地發生在弱勢語言(少數民族語言、方言等)。
雙語現象轉換現象是語言學重要的研究內容,然而目前還缺乏詳細的具有針對性的研究,本文將以龍勝地區典型少數民族為研究對象,調查該地區的語言和方言的類型、分布、使用情況、雙語轉換現狀,進一步分析導致龍勝地區少數民族雙語轉換的原因,有利于國家制定民族語言計劃,維護和促進民族文化發展。
2龍勝地區典型少數民族雙語類型轉換現狀
在龍勝地區總人口中,少數民族占比高達76%,基本包括了瑤、壯、侗、苗等少數民族,“無山不瑤,無水不壯,無垌不侗,無林不苗”大體描述了少數民族在龍勝地區的分布情況。作為少數民族文化的標志,少數民族語言一直被傳承,大多數人秉承著“寧賣祖宗地,不忘祖宗言”的理念。
通過查閱資料、走訪龍勝地區等方式,可以發現少數民族語言在龍勝地區基本呈現以下3種情況:(1)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仍然是族群溝通交流的方式,很少有人使用除方言外的第二種語言,在這些族群中大家擁有濃厚的方言意識;(2)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僅限于族群內年長的老一輩使用,族群內的年輕人大多交替使用方言和第二語言,大家的方言意識較為淡薄;(3)少數族群內部不論年長還是年輕一輩,大家都幾乎使用第二語言代替本民族的語言和方言,絕大多數人已經沒有了民族方言意識。由于少數民族方言的交際功能日益萎縮,少數民族的青年、中年人都不愿意使用方言,甚至根本就不會說方言。同時,少數民族也頻繁出現了雙語轉換現象,許多方言都被通語或者強勢方言所替代,少數民族的方言將面臨退化甚至消亡的威脅。
在龍勝地區的非少數民族生活的縣城中,第2種情況更為普遍,該區域明顯出現了雙語轉換的現象;在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落,雖然該區域的雙語轉換現象不如縣城區域明顯,但是也日益常見,在使用方言的過程中常常會夾雜著普通話等語種,發音、語法等部分日趨被普通話同化。
以龍勝地區的紅軍瑤寨為例,瑤族語為該地區少數民族的方言,但是已經受到普通話等語種的同化,部分語法和語音已經與普通話的差異很小,甚至趨同相似。例如,瑤族語種聊天發音為/da:n4 bia1/),具有本民族獨特的發音,但是實際地運用到句子中時,常常被漢化為“聊天(/liao2 ten1/)”;再比如,“困難”(瑤族語原發音為/jiong2/窘),在句子應用中常常發音為“困難(/kw?n4 na:n2/)”。這些類似的現象在少數民族的青、少年中較為普遍,部分中老年也會下意識地進行語言轉換。從龍勝地區的侗話方言在不同年齡段使用者的發音情況,可以明顯發現少數民族中10~15歲的發音已經被普通話等語種同化了,發音發生了改變,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方言語法。例如:漢語中的“我”,龍勝地區30~40 歲、10~15 歲、5~10 歲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均為“yao4”;漢語中的“母親”,龍勝地區30~40 歲的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為“Nái4”,10~15 歲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為“Mei4 jiu2”,5~10 歲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為“Nái4”;漢語中的“后天”,龍勝地區30~40 歲的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為“Ma:1 ma1”,10~15 歲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為“men2 len4”,5~10 歲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為“Ma:1 ma1”;漢語中的“耽擱時間”,龍勝地區30~40 歲的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為“lang3 fei1 shi3 jian1”,10~15 歲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為“dan1 wu2 shi3 jian1”,5~10 歲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為“lang3 fei1 shi3 jian1”;漢語中的“厲害”,龍勝地區30~40 歲的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為“li1 hai3”,10~15 歲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為“li4 hai2”,5~10 歲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為“li1 hai3”;漢語中的“聊天”,龍勝地區30~40 歲的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為“guan33tang21”,10~15 歲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為“guan2tang4/liao3tian3”,5~10歲使用侗話方言的群體發音為“liao3tian3 /guan3 tang4”;
3龍勝地區少數民族雙語現象的成因
3.1時代原因
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入,許多少數民族的群眾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接觸的人群范圍也較為廣泛,少數民族需要更多地與其他民族的人進行溝通交流,為了達到更好地交流效果,在交流的過程中往往選擇使用共同語言。尤其是在經濟交往的過程中,通用的語言顯得尤為重要,經常性地使用通用語言將會影響到少數民族方言的使用,同時發生了雙語或多語種的轉換。
3.2心理原因
在小農經濟時代,少數民族通過方言來維護和聯系親族、家族,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同時也有利于團結少數民族。現如今,家族、親族、鄉里的欺負已經不復存在,少數民族方言的意義已不如從前。現今,民族之間的限制和區分不像從前那樣局限,加上各民族之間需要進行經濟活動的往來,交叉使用方言和第二語言的方式逐步流行起來,同時很多少數民族的個體常常擔心自己“另類”而被嘲笑、歧視,出于自我心理保護,在學習、工作環境、公共場合很少使用方言,并且老年、中年、青年不同階段的人都會有一定程度地不熱愛本民族的方言。
3.3 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因素極大程度上影響和限制著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的生存和發展。在調查的龍勝地區,許多少數民族都是以混雜的方式聚居在一起,龍勝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各個民族之間的包容性,均有利于該地區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能夠健康地生存和傳承。另一方面,由于混雜聚居的生活方式以及該地區的地理環境,使得各個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和交流更加頻繁和深入,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方言也將會產生更多的碰撞和交融,在這過程中極易發生轉換的現象。
3.4 傳媒教育
在調查的龍勝地區,雙語轉換的現象比較常見,同時其影響也會逐步地加深和延續。不論是龍勝地區城市區域還是村寨部落的少數民族,在接受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大多接觸的是普通話等通用語言;此外,長時間在外工作的年輕人,周圍的語言環境也大多為普通話等,與群族聚集的區域環境相對比,在外工作和學習的少數民族個體所接觸和交往的人群更為復雜和廣泛,他們都會被動地接受或潛移默化地受到外來的第二語言的影響,交叉使用少數民族方言的同時就會產生雙語轉換現象。
4結束語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外化形式,作為語言的地方分支,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方言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同時還擁有本民族的特色個性。雙語轉換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少數民族語言發音、語法、結構,甚至會影響文化思維,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調研少數民族雙語類型轉換現狀,分析其產生的影響以及深層次的原因,有利于維護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化,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云兵.語言接觸對南方一些民族語言語序的影響[J].民族語文,2008(10).
[2] 丁石慶.雙語族群語言文化的調試與重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