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駐校作家制度在中國悄然興起,本文以代表人物珍妮特·溫特森為例,來探討駐校作家如何教授寫作,他們的教學與創意理論老師的差別又在哪里。另外,討論駐校作家制度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駐校作家;溫特森;創意寫作
“駐校作家”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早在民國初年,魯迅先生就以小說創作上的豐功偉績而受聘于北京大學,不過他當時并非教授,而是兼職講師,教的是中國小說發展史。值得注意的是,魯迅先生教的不是創作,而是文學史。而如今,在創意寫作視野下的“駐校作家制”卻格外的不同。
近些年,作家進高校屢見不鮮。這不僅成為一種文學現象,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王安憶在復旦大學開設MFA創意寫作課程,作家葛紅兵在上海大學成立創意寫作中心,不僅教學學生如何創作,而且帶領學生一起參與社會實踐,完成諸多劇本、小說、文案創作項目。另外,莫言接受北京師范大學邀請,成為長期駐校作家;江蘇作家畢飛宇在南京大學掛牌授課;賈平凹入駐北京師范大學;張悅然進人民大學當教授;岳南受中國臺灣清華大學邀請,赴臺擔任駐校作家等,案例數不甚數。
莫言高度評價駐校作家制度:作家從封閉的書齋走出來,進入學校,設帳授徒,直接和年輕人打交道,會使自己年輕起來。在社會生活中,大學,總是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端,與他們交往,肯定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一個作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保持銳氣,必須不斷地從外界汲取新鮮的東西。作家進入校園,對寫作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如果直接和作家打交道,聽作家談創作,也會獲得許多從正兒八經的高校老師那里不知道的東西。所以,我覺得作家進校園,對作家和對學生都是好事情。[1]
1 珍妮特·溫特森的教學與創作
珍妮特·溫特森是當代著名作家,也是最具爭議的女作家之一。23歲就出版了小說《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其他作品還有《激情》《櫻桃的性別》《寫在身體上》《守望燈塔》等。由于豐富的寫作經驗和文學成就,2012年,她被聯系著眾多國際寫作活動以及當地社群活動的曼徹斯特大學,聘為創意寫作教授。
她的教學任務包括:碩士研討課、十一周的工坊創作、組織作家活動。研討課是教學日常寫作理念方面;工坊課是幫助作家培育作品;作家活動則側重于實踐方面,在實踐中進行創作。
溫特森的教學頗具個人風格。溫特森明確表示:“寫作是一種受益,只要你去練習,就可以變得更好。”
首先,溫特森注重閱讀,和眾多作家一樣,她認為閱讀至關重要,她提倡的閱讀并非泛泛地閱讀,也不是注重大量的閱讀,而是深度閱讀,深入文本內部,尋找文本多樣性、復雜性的秘密。就像海明威講的那樣,一名作家讀一部作品,就是在看作者是如何寫作的。這樣的閱讀同時也是創作的過程。
其次,溫特森對作家的定義不同以往,她認為作家不一定非要著作,在文學界享有盛譽,那些經常在博客上或者推特網上寫筆記、寫文章的人都可以稱為作家。這一觀點對初學寫作者是極其寶貴的,這無形中減輕了初學者的心理壓力,只管放開手去寫,只要能寫出自己的文字,那就是作家。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寫作與美國80年代盛行的“自發性寫作”[2]又是不同的,自發性寫作是戰后“垮掉的一派”的創作宣言,《在路上》作者凱魯亞克對此深信不疑,文字在筆尖流淌,不管腦袋里在想什么。這種自發性寫作與降低門檻寫作有著根本的不同,后者還是側重作品整體的類型、故事、情節上的把控,而非全然不顧地書寫。
同時,寫作也可以采用非常科學化的方式進行。在帕慕克那里,下一步要寫什么,好像坐地鐵,每一站怎么走都規劃好了。寫作是可教的,它是可以后天習得的。
再次,溫特森對學生的作品格外看重。作品不僅作為學期作業,還要精心整理出版。每一期作品出版,她都指定專門的學生負責。這種創作、整理、出版的模式在無形中給學生了提供了一個平臺。極大省略了投稿等編輯回復的大量時間和精力。這一點是創意寫作理論教學老師們所不能匹及的。因為他們懂得創作的理論和教學的理論,但是他們不在紙媒生產鏈上,不能作為這條鏈的一環去看待學生的創作與作品。
離開方法論層面,回歸創意寫作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直接關系到溫特森的教學方法。她認為,創意寫作的關鍵是在于自我表達和交流。這不止是對寫作的理解,還是對工坊創作的理解。而作家作為教師一職,就要教會學生如何表達自我,如何進行文學交流。駐校作家的意義就是如此,短期聘用,培養、帶領學生創作,激發作者的靈感和創意潛能。
在溫特森多年的教學經驗中,她也遇到了自己的難題。她發現在自己的課堂上,很難均質化地去進行教學。
2 駐校作家的工作特點與現實意義
“駐校作家”制度對創意寫作而言,有著重要并且積極的意義。這不僅為作家們提供了進行創作的空間和保障,也給學生們帶來了與名家交流的極好機會。但是,“駐校作家”制度能否取得有效的成績,還要看高校以及作家們是如何推動創意寫作教學的。
正如上海大學創意寫作中心,許道軍教授所言,“有些作家的寫作談很誠懇,觸及許多寫作常識,閃耀著真理的火花,可惜他們以為這些沒有價值,不愿意深談。有的作家對寫作教學不屑一顧,有時候還故意混淆視聽,隱瞞事實,如他們在寫作的起步階段,明明有過長久的模仿、試錯、練習,但他們一口咬定:寫作完全是獨創,完全是天才的事業,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3]
也就是說,擅長寫作的人,不一定擅長教學寫作。因此,高校在選擇駐校作家的時候,還是應該有一定的考核制度。真正能教授創意寫作的老師,應該是長期駐扎在學校,駐扎在學生中,對待學生如同對待自己的文學作品一樣。
放眼望去,在國外,駐校作家制度是大學教育體制的重要組成。據報道,俄羅斯詩人布羅茨基去美國密歇根大學當駐校詩人時,美國曾經有評論家說,“一個駐校詩人勝過多少個教授”。
駐校作家制度有助于大學形成濃郁的學術與藝術氛圍。駐校作家促進了寫作理論與創作實踐的銜接。駐校作家的工作立足于工坊教學,讓學員能夠得到有經驗的作家的指導。駐校作家的創作經驗和觀點在校園里,本身可以上升為一種理論,為寫作研究提供案例和理論素材。同時,駐校作家也能在校園里獲得創作的保障和空間。
美國的“駐校作家”的制度成效就非常明顯。活躍于美國當代文壇的作家、詩人、劇作家和評論家,許多都出自各大學的這種創造性寫作研究生班。駐校作家制度,有助于作家的成長和作品的推廣。大學的學術氛圍和研究條件,尤其是跨學科的交流和圖書設施等,為作家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便利。
參考文獻:
[1] 莫言.莫言對話新錄[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 比爾·摩根(美).垮掉[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3] 許道軍,葛紅兵.創意寫作:基礎理論與訓練[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 黃延復,鐘秀斌.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5] 陳鳴.創意寫作:虛構與敘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徐暢,男,江蘇人,上海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文系創意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