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岸
摘 要:當代大慶人的文化價值觀可謂優劣雜陳、喜憂參半,主要表現為:開放與封閉并存,包容與排外同在,進取與惰性相連。只有面對現實汰劣揚優,方能弘揚優秀傳統,利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大慶人;文化價值觀;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3-0117-02
大慶曾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被世人矚目,大慶人也曾以此為自豪。但是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有必要對大慶人的文化價值觀進行清醒的審視和客觀而理性的分析,這對于大慶未來發展的文化環境的營造是不可或缺的。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大慶人的文化價值觀體現在以下三個既對立又統一的三個方面。
一、開放與封閉并存
當今時代,我國已經大踏步地邁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這個時代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突破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的畫地為牢、自我封閉,倡導并實行在公開、公平和公正基礎上的開放式競爭。但是,在很大一部分大慶人的思想意識深處,其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仍然停留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們自己并主導自己的兒孫固守油田這塊看似“旱澇保收”的“田園”,自己的工作、生活福利甚至生老病死、婚姻戀愛等家庭私人事務等都高度依靠油田企業,并且把自己工作的油田當成唯一生存和發展的依靠,不能、不敢也不愿走出大慶。這在2014年4月開始至今仍然沒有結束的大慶油田招工風波可見一斑,這一事件,見證大慶人的封閉意識之深、之強。大慶油田是一個自循環系統,計劃經濟體制把很多思維和做法都框住了。改革開放以來,這一點一直沒有太大變化。雖然現在也提出要開拓海外市場,但在大環境和體制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很難走遠。
僅從大慶油田的招工情況,就可窺見一斑。原來大慶油田對于畢業于本科院校的職工子女,幾乎是照單全收,大慶人稱之為“大兜底”。2014年以來,根據中石油集團的政策,大慶油田的招工形式有了新變化:畢業的大學生只有一本和石油類主體專業二本的職工子女可以馬上簽約,石油類主體專業三本和通用專業二本、三本的畢業生子弟不能直接簽約,而要通過相關考試后,回技校培訓再上崗。這一招工新政讓多年以來的“自循環”體系打破,引起部分長期在相對封閉環境下工作生活的職工的恐慌,一部分老職工到油田公司大樓前抗議,他們紛紛要求油田給個說法。盡管從1986年10月1日起,國家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要面向社會,公開招收,全面考核,擇優錄用,廢止子女頂替等制度。但在大慶,這一制度從未產生過實質影響。即使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國企改革中,仰仗豐厚的石油資源,大慶油田也僅有少量員工被買斷工齡。如東北老工業基地長春、沈陽般劇烈陣痛的變革,對于大慶人來說始終是遙遠的故事。
這個城市有自己強大而獨特的運行法則:“子承父業,天經地義。”大慶人把工作分三種:正式工作、市政和沒工作。“正式工作”就是在油田公司上班,市政是在政府部門,其他做生意的或開出租的都叫“沒工作”。三種工作連在一起,形成一條大慶獨有的職業“鄙視鏈”。這也導致大慶年輕人在婚戀問題上的普遍苦惱,即使是到這幾年了,互相都要找個石油公司的,依舊是絕大多數父母堅持的原則。在市場化的大趨勢下,還出現這樣封閉性十足的事情,的確令人匪夷所思。
其實,大慶雖然是一個移民城市,但大多數移民來自于較為偏僻、相對封閉的地區,在這些移民的深層意識中那種安土重遷、封閉保守的小農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表現為因循守舊,害怕嘗試新東西,害怕因變化帶來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它與積極流動、開放進取的現代市場意識還在不斷地進行博弈。
二、包容與排外同在
包容是大慶的文化基因。大慶市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回顧大慶的城市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過程。正是這種包容的文化價值,鑄就了大慶特有的城市精神。從1960年進行開發會戰,就有幾萬名轉業軍人、石油工人和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云集大慶。改革開放以來,大慶又廣納英才,從全國各地吸納了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王啟民、李新民就是他們的杰出代表。大慶特有的這種人口構成,既來自祖國的天南地北,又橫向覆蓋了廣袤的東西大地。在開創偉大的石油事業中,西北人的粗獷豪爽、精明能干,江南人的細膩溫婉、精心縝密,西南人的刻苦勤儉、不畏艱難,東北人的大公無私、義薄云天,各種差異之中有相同,相同之中有差異的文化價值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從而淬煉出新的大慶文化價值觀,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可以說,海納百川的文化包容性,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形成原因之一。
作為一座資源型、開放型城市,大慶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懷,接納了數以萬計的外來人口。隨著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每年約有4萬外來人口進入大慶,目前大慶總人口363萬,其中外來人口已達83萬。這些外來人口懷揣夢想而來,在這座文明和諧、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里,演繹不同角色、創造各自價值,成為推動大慶繁榮發展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東北石油大學、八一農墾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等高校的引進遷入,以及大慶師范學院、大慶職業學院、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等高校的建設發展,將不同的先進的大學文化和包括“北大荒精神”在內的優秀民族精神融入大慶城市精神中,提升了大慶市文化品位和檔次。
大慶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擁有41個民族的新興移民城市,大慶文化融合了黑土文化、石油文化、關東文化、西北文化、軍旅文化、草原文化等諸多文化。在城市的發展歷程中,各民族之間和諧共處,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間共生共存、和諧相融,通過博采兼容并蓄、博采眾長形成了魅力獨特的大慶文化。但是,我們在看到這種大度包容、充滿活力的文化價值觀的同時,不能忽略在一定范圍內、在特定的時間或場合還或多或少存在的不包容甚至是排外的文化價值觀念。比如在大慶人普遍重視的“老鄉”情義,以地緣的遠近為核心,組成不同的“圈子”文化。在“圈子”內可以“稱兄道弟”、可以無原則地遷就甚至可以“助紂為虐”做幫兇。交友體現出這樣的封閉觀念,在“結親”上表現得有過之而無不及。大慶的青年男女談戀愛、結婚,周邊的同事、朋友和親戚尤其是家長往往要詢問一個問題:對方家是哪里的?父母是不是油公司職工?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戀愛結婚成功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他們的出發點雖然有種種現實的功利性的考慮,但主要的還是潛意識里的排外觀念起了主導作用。
如果說大慶過去的輝煌得益于多元文化的共融,那么大慶要創造出未來的輝煌也必須要得到多元文化的支持,這要求大慶的文化價值應具有極強的包容性,應當是高度豐富和高度開放的。
三、進取與惰性相連
回溯歷史,大慶人始終都在以不甘人后、不斷進取、不斷超越的精神激勵自己,攻堅克難,勇創一流。“有紅旗就扛,有排頭就站,有第一就爭,有金牌就奪”,它反映的是大慶人勇創一流的膽識和氣魄。20世紀60年代初以王進喜為代表的創業群體,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身體力行,“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創造了中國石油工業史上的一個奇跡,鐵人精神由此誕生。大慶“新時期鐵人”王啟民發出了氣勢豪邁的誓言:“莫看毛頭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展現出為祖國石油事業勇于擔當的“闖將在此”的豁達胸懷,“我們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闖出中國自己的油田開發之路”這樣敢于向一切困難挑戰的勇氣。大慶人正是依靠王啟民那種敢為天下先、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二次創業站排頭,再造了大慶的輝煌。大慶“新鐵人” 李新民,在大慶油田打井數量減少和國內鉆井市場相對飽和,油田龐大的工程技術隊伍經受生存考驗,面對困難,他勇于進取,鏗鏘作答:“難。但,走出去,就得豁出去!有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就沒有樹不起來的旗!”
三代鐵人,共同實踐著不斷進取、奮發有為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偉大魂魄。鐵人精神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升華,繼續創造一個又一個神奇。大慶人的“三超”精神就展現了具有世界眼光,不斷探索,勇攀高峰的雄心壯志。
在看到這一切輝煌的同時,我們也要警惕正是因為大慶既往的輝煌光環、相對安逸的工作生活環境、不算豐厚但相對穩定的薪酬待遇,反過來又造成大慶人積極開拓進取動力的喪失,為自己的惰性行為贏得了借口。相對穩定的安逸的條件,導致個體外在生存和發展壓力的減弱,喪失了繼續奮斗的愿望,滿足于現狀。失去“市場需求”的推力,導致大慶人整體的思維和行動的惰性,認為“這樣就很好”,形成一種自得其滿的心態,在自我認知中習慣看優點、講長處,陶醉在過去的輝煌中。
我們也必須正視在大慶油田和市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管理層臃腫而帶來的缺乏主人翁意識,人浮于事、消極懶散、得過且過、不求進取、毫無作為,每個人都循規蹈矩,對組織事務漠不關心。有的工作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缺乏“只有努力才能改變,只要努力就你能改變”的精神。有的心思不在工作上,在位不在崗、在崗不盡責。有的工作狀態不佳、精神萎靡不振,上班等下班、周一盼周末,敷衍了事、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由此,滋生的一種社會心態就是個體惰性匯聚成了集體惰性,進而異化成了社會惰性。多數人熱衷穩定而不是冒險和創造,沉迷于享受而不是追求和拼搏。大慶子弟給外界的印象就是這樣的貪圖安逸甚至好逸惡勞。所以,有的企業招聘員工時,一聽說是大慶子弟,大多持懷疑甚至是厭惡的態度也就并不奇怪了。在大慶,經常能聽到這樣的感慨:“就算是死,我也要死靠在大慶油田內!”“靠在大慶油田內”,就是靠的“少勞而獲”甚至是“不勞而獲”。究其本質,其反映出很大一部分人主動自覺的進取意識的缺失、貪圖安逸甚至好逸惡勞思想的膨脹,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病癥,發展成為普遍的社會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