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懿 何強



摘 要:以天津市的衛生資源為對象,運用區域衛生經費投入的優化模型,對天津市衛生經費資源的配置效率進行實證分析,并提出有參考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衛生資源;優化模型;區域;投入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3-0127-03
一、資料與現狀分析
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衛生向市場經濟衛生體制過渡,天津市在經濟轉型期的大環境下,衛生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1994年之后,國家政府財政收入占GDP比例逐年提升,天津市從1996年開始,這一比例也不斷上升,體現了政府對衛生事業的關注。
本研究以天津市的衛生資源為對象,運用區域衛生經費投入的優化模型,對天津市衛生經費資源的配置效率進行了實證分析,是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天津市衛生總費用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也在不斷地提升,近十八年來的統計數據顯示,衛生總費用一直呈現上升的態勢,2013年已經突破了550億元,政府支出增長了近30%,人均衛生費用從1996年的418元增加到2013年的3 750元,增長了8倍多。居民個人現金衛生支出從1996年起不斷增加,到2005年達到46.3%,之后逐年下降,到2013年減至35.2%,這同2003年SARS的影響有一定的關系,居民個人衛生現金支出的比例一直不小,也是“看病貴”問題的直接體現,值得重點關注。
從表2可以看出,2013年天津市衛生總費用流向城市醫院56.8%,流向縣醫院5.3%,流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2%,流向鄉鎮衛生院2.4%,流向門診機構5.8%,流向公共衛生機構5.9%,流向藥品零售機構10%,流向衛生行政管理機構1.5%。衛生費用明顯集中城市醫院,流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及公共衛生機構比例明顯偏低,衛生費用的分配結構不盡合理,衛生資源的流向改善不大。
二、模型與結果分析
本課題采用區域衛生經費投入優化模型,綜合國內的研究和計算方法,抽取了天津市內某區6家醫院,其中三級3個,二級2個,一級1個,分別記錄為A1~A6,其主管機構對其經費投入的數據,選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評價指標,參考張鷺鷺教授的衛生資源配置論研究報告的方法,計算出的各個指標的熵權數據(如表3所示)。
限于篇幅,部分調研數據表格沒有一一列出。綜合相關政策和以往經驗數據的計算分析,得到上述6家醫院衛生經費投入優化的熵權系數模型為:
由模型可得,上級主管機構對這6家醫院的衛生經費的投入比例分別為:A1 是19%,A2 是21%,A3是25%,A4是16%,A5是13%,A6是9%。因為衛生領域不同于其他宏觀經濟方面,公共衛生有很強的公共性和外部性,所以政府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各級政府對衛生方面的投入大小是其主導作用的直接表現,各級不同的投入水平也將影響天津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對策建議
天津市人均衛生資源與全國其他發達城市相比較低,與天津的四大直轄之一及港口大都市的地位不相稱。衛生投入也滯后于城市經濟發展,衛生總費用占全市GDP的3.8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13%,也沒有達到WHO5%的基本要求。
全市面積20.5%的市內六區和濱海三區占有全市衛生機構、床位、衛生技術人員的60.57%、72.58%、73.13%,而占全市面積79.51 %的環城四區和二區三縣僅擁有床位和衛生技術人員不足全市資源總量的28%,優質衛生資源過多集中在城市和大醫院。
在天津市衛生總費用中,不僅政府的總投入偏低,在天津市各區縣之間的分配也不公平,市中心和濱海新區有嚴重的偏向。總量上看似市中心衛生總費用比遠郊高出不多,但從人均的衛生費用上看,城鄉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政府財政投入不足,尤其是這種資金的分配是嚴重影響整個天津市的衛生事業發展的。
參考文獻:
[1] 薛靖.我國公共衛生投資效率時空差異及收斂檢驗[J].衛生經濟研究,2015,(6).
[2] 張春麗.新醫改以來浙江省政府衛生支出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15,(12).
[3] 陸志方.衛生總費用和GDP的增長率關系[J].衛生經濟研究,2014,(12).
[4] 滿曉瑋.基于衛生總費用核算的北京市區縣級政府衛生投入分析框架的構建[J].中國衛生經濟,2014,(4).
[5] 程曉明,羅五金,劉國祥.衛生經濟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