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華芳
“神奇的莫比烏斯帶”一課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70頁的一節數學游戲課. 這節課對于大部分老師來說是陌生的、新奇的. 首先,它作為一節實踐活動課不列為考試內容,容易被老師忽視. 其次,上這樣一節課老師與學生要準備太多的教具與學具:三張雙面不同顏色的紙條(其中兩張分別在二分之一、三分之一處畫上虛線)、彩筆、剪刀、雙面膠,搜集有關莫比烏斯帶應用的圖片,準備工作太煩瑣而被老師跳過;同時教材上關于本節課的內容很少,教學建議也比較簡單,更無任何現成的教學資料,有些老師也許自己都不太懂而直接不上. 但是這個內容確實是一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好題材. 在翻閱了大量資料,借鑒名師的課堂教學后,我決定以“動手做數學,做中學數學”的思路來進行設計,讓學生在操作中進行研討,在研討中進行分析,在分析中進行驗證,感受數學的魅力.
一、感悟數學的生動有趣
巴斯葛說過:“數學這門學科如此嚴肅,千方百計讓它帶點兒趣味性是很有益的.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數學也是非常必要的. 課前,我從變魔術引入:利用一張紙條讓兩個不相連的回形針手牽手,連在一起,一開始就把學生注意力帶入一種神奇的數學世界,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中,我還經常用一些激情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起學生的關注,如:多神奇的莫比烏斯圈啊!你還想見證它的神奇嗎?我告訴你莫比烏斯圈的神奇才剛剛開始;它不光神奇、好玩還非常有用……引起學生思考、參與研究的熱情. 課結束,我建議學生和同桌一起沿著莫比烏斯圈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幾分之一處剪又會有怎樣的驚喜,讓學生始終保持思維的興奮狀態,感受學習的快樂,在其魔術般的變化中感受它的神奇與有趣.
二、感悟數學的豐富多彩
數學游戲課具有趣味性、實踐性、綜合性、思考性. 教學中,為了能夠讓學生全程參與實踐過程,經歷相對完整的學習活動,我設計了“制作莫比烏斯帶—沿莫比烏斯帶二分之一,三分之一處剪—欣賞莫比烏斯帶在生活中的應用—介紹‘拓撲學課外延伸”四個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測、思考、操作、驗證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過程中親身體驗莫比烏斯帶的神奇和無窮魅力. 具體步驟如下:
(1)制作莫比烏斯帶.
三、感悟數學的內在之美
“神奇的莫比烏斯帶”一課,趣味性與實踐性比一般課要濃許多,但它畢竟是一節數學課,首先它得姓“數”. 在課堂上如果專門學做或剪各種各樣奇異的紙帶,而不滲透這種神奇的道理來源,未免有上成手工操作課的嫌疑. 所以在動手做莫比烏斯帶這一環節,我不僅教會學生怎么做,有什么特點,我還得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沿處剪,再沿處剪時,我也是堅持讓學生先想一想,大膽地猜一猜,會怎么樣?再動手剪一剪進行驗證,驗證完以后還得再想一想:為什么會是這樣?不僅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不光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更要讓學生逐步學會“留心觀察、大膽猜測、小心求證”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創造欲望,培養學生大膽猜測、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感悟數學的應用價值
在數學中有機地滲透數學文化也是數學教學任務之一,而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就是傳承數學文化的有效載體. 當學生在了解了莫比烏斯帶的做法、特點之后,心中自然有了疑惑,這莫比烏斯帶到底有什么用處呢?在課的最后,我出示可回收物標志圖、過山車、中國科技館的三葉扭結、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火炬、克萊因瓶等,讓學生了解莫比烏斯帶在建筑、藝術、生產、生活中的一些應用,進一步拓展學習的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莫比烏斯帶的應用與神奇.
數學游戲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上這樣的課型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套,沒有統一的標準去衡量,但是我想: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積極發展,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這始終是我們每一節課不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