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萍
【關鍵詞】 班級管理;精細化;制度;評價機制;教師形象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2—0030—01
低年級的班級精細化管理要在人本主義的理念下,以精心的態度、精致的過程,張揚教師魅力,落實細節管理,建立激勵機制,對小學生行為最大限度地量化,才能實現管理的最大功效與最優影響效果。
一、管理與制度精細化,從點滴中感受人本
1. 常規管理精細化,行為養成人本化。良好的習慣是進行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的保障。一年級剛入校,孩子們思想、行為習慣都處于游離、散漫狀態,于是我就從關注細節,抓點滴小事,組織好學生紀律,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入手,讓常規管理更精細,行為養成更人本。比如,桌椅擺放橫豎對齊、前后靠線有標可依;學習用品有序擺放、集合排隊整齊劃一;時刻提醒培養學生認真聽課、認真作業、講文明、講禮貌、守紀律、保安全的良好習慣。
2. 責任明確具體化,班級事務人本化。剛入校時,孩子們總是“各掃門前雪”,似“一盤散沙”,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在班級管理模式上我實行全員參與制。設立了小崗位、創建了小公司,讓班中的每一項事務都由不同的學生負責。如,請不同的學生分別擔任眼保健操、紅領巾、講臺、電腦桌、書架等方面的崗位負責人;根據班級日常工作的性質和勞動量,創建了“地面保潔公司”、“室外環保公司”、“黑板美容公司”、“文明用語公司”等,將班級事務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獎勤罰懶,這樣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局面,而且在相互的監督、競賽中繁瑣的班級事務也變得井然有序了。
3. 細化制度抓落實,促進班風良好化。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班級管理也是如此。為此,我依托《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學校精細化管理有關規章制度,反復修改,制訂了《班級法典》,實施班級量化管理,使《班級法典》從學習、紀律、衛生、安全、文明、禮儀方面反映絕大多數同學的意志,讓學生的行為有“典”可依,讓班級的日常工作有法可依,使《班級法典》成為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載體,成為良好班風形成的基石。
二、評價機制精細化,在競爭中體現人本
1. 展開個人與小組競爭,增強班級活力。人人都有一個競爭對手,組組都有一個追擊目標。我讓每個學生自己找一名水平相當的對手,在鉛筆盒上貼上競爭對手的名字,競爭對手之間比學習、比安全、比體育、比紀律、比衛生,獲勝者可以贏走對方一朵小紅花。實行“一幫一、一盯一”活動,開展“最佳表現小組”、“富有挑戰小組”、“最佳合作小組”的評選。另外,為了便于競爭,我進行合理人本的分組。在班上只設一種一旦建立便“永久”不變的綜合小組,既是學習小組,也是衛生小組,又是體育小組,還是紀律小組……之所以將小組固定不變,是為了讓小組在不斷的競爭中增強凝聚力,并看到自己的發展情況和努力方向。由于是綜合小組,因此在人員編配時,應盡量考慮各種“人才”的和諧搭配,使競賽的客觀條件盡可能統一。除此,競賽全面,規則統一,進行客觀、公正、有效的評比。通過競爭,班級中形成一種互相監督、互相幫助、你追我趕的氛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和諧、團結、互信、支持的發展。
2. 目標小化,評比客觀有效。“教育需要理想”。我把對孩子們的期望轉化為一張張讓他們渴望偉大的標簽貼給他們,讓孩子們在這種渴望中去努力,在努力中去實現,讓孩子們把老師的理想當成自己的目標。如,我把月目標分化成幾個小的周目標,再把周目標具體細化到每天的目標,讓學生把目標就當成小小的理想去實現,只要做到就是進步,我就及時給予肯定。學生很高興,天天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覺得原來理想實現起來并沒想象的那么難,只要用心努力了就可以實現。
三、精細中塑造教師形象,人本中贏得學生信賴
1. 教師品格活化教育。班主任良好的品格能使學生產生敬畏感,并產生積極作用;不良品格則會給學生帶來消極影響甚至惡劣影響。因此,我在學生面前努力表現出一自覺、二自制、三堅持、四果斷的良好品質,對學生熱情關懷,耐心教育,嚴格要求,全面關心;做到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言而有信,儀表端莊;敢于堅持真理,也勇于糾正錯誤。時時、處處、事事當學生楷模,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格,促使學生的道德得以升華。
2. 教師行為榜樣引領。在班規、班風形成過程中,我始終身體力行,用自己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去感染學生。比如,學生幫我拿東西,我不會忘了說聲謝謝;看到走廊有紙屑,我會馬上彎下腰撿起放進垃圾桶;每天早晨我都早早走進教室和孩子們一起認真晨讀;搞體育活動時,我會主動對孩子們說:“你脫下來的衣服,我幫你拿吧!”教師率先垂范,就能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