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照姝
【摘要】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 然而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等來精心設計,有效發問,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在問題中探究新知,在探究中體驗快樂,進而打造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 本文試從問題的表述要立足兒童化、關注生活化、注意分寸度、關注創造性和學會質疑性五個方面加以論述.
【關鍵詞】 問題;創設;出彩
教學實踐表明:一個好的課堂提問,容易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思維,使學生的學習更具主動性和探究性.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如何呈現恰當的課堂提問,以引領學生在探究中發現新知,在感悟中體驗快樂,則顯得尤為重要.
一、問題的表述要立足兒童化
對于小學生而言,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當問題的表述貼近學生,體現兒童化語言,符合兒童的認識過程,容易為孩子所接受時,他們的求知欲和表現欲就會明顯增強,進而積極主動地置身于問題的思考與交流之中. 反之,當問題的表述趨于成人化,由于聽不懂問題,對問題不理解,他們不知所措. 這樣勢必影響課堂氣氛和學習效果. 記得一位教師在執教一年級上冊的“認數”時,呈現如下的問題:(出示情景圖)仔細觀察這幅圖,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剛剛入學的孩子,面對這樣的提問,能知道“信息” 是什么意思嗎?又怎能去認真觀察和積極交流呢?課后進行反饋時,我說:一年級的數學提問語,一定要貼近孩子,體現兒童化語言,讓他們能夠聽懂問題的要求. 如果把上面的問題換為:(出示情景圖)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些什么?知道些什么?同桌說一說. 簡單的一番話,讓他恍然大悟. 這樣,貼近學生實際,把問題換一種說法,孩子就有話可說,個個爭先恐后,學生既學得生動,又探得積極.
二、問題的創設要關注生活化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脫離現實生活的數學,會因缺乏真實性而顯得蒼白無力,不為學生所用. 只有打通數學和生活之間的無形屏障,才能還數學以真實感,才能喚醒學生的知識經驗,促進學生對學習的追求. 因此,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選取學生身邊的一些有價值的、感興趣的問題素材,以調動他們學習相應內容的策略和機智. 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時,以班級中男、女生的人數為問題素材,組織學生展開學習活動: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個分數問題嗎?由于素材與學生的零距離交融,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提問:男生是女生的幾分之幾?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男生比女生多幾分之幾?女生比男生少幾分之幾?男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數占全班的幾分之幾?……學生饒有興趣地提出問題,情緒高漲,思維活躍. 在內驅力的作用下,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方法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它是真實有效的.
三、問題的提出要注意分寸度
學生數學學習的核心就是學會思考. 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果過小、過淺,像類似于“對不對”“是不是”等問題,學生通常不假思索就能對答如流,無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導致學生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相反,如果問題過大、太難,就會影響學生探究的興趣.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提出問題的分寸度,能夠以有思考價值的且發人深思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把學生引入新的求知境界,進而促進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例如:教學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時,當學生列出算式12 × 3后,可以這樣追問:你能想辦法算出12 × 3的得數嗎?想好后在小組里交流. 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就會打開思維的門戶,積極思考,從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再如教學“7的乘法口訣”時,我問學生:7個小矮人去山上摘果子,他們每個人都摘了同樣多的果子,請問他們一共摘了多少個果子?問題一出,學生的思維立刻被吸引,從而沉浸在積極的思考之中. 片刻的寂靜之后,孩子們開始紛紛舉手,課堂上變得熱鬧起來:有的說每人摘1個,一共摘了1 × 7 = 7(個);有的說每人摘2個,一共摘了2 × 7 = 14(個);有的說每人摘3個,一共摘了3 × 7 = 21(個)……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個個積極思考,人人踴躍發言,不正是學講理念的真實寫照嗎?可見,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往往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與思考意識.
四、問題的評價要關注創造性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孩子的應答情況,靈活抓住生成性資源,再次進行拓展與創新,使教學“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學生做5 - (2 + 0.25)這道題時,我讓兩名學生上臺板演,其中一人得出3.25,另一人得出3.75. 在分析他們做錯的原因并訂正后,我沒有到此為止,而是追問:如果要使答案是3.25或3.75,那么這個題目應如何改動?真是一問激千波,立即引起全班學生的興趣,大家紛紛尋求辦法. 這種問題來自學生,又由學生自己來解決的方式,不僅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愛因斯坦指出:“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罷了. 我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學生的數學學習更是如此.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遵循學生好奇、好問、好表現自己的年齡特點,多給學生營造提問的機會和時空,多讓他們去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想法. 久而久之孩子的質疑能力就會大大提高,使得數學學習不再是孩子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
六、總 結
總之,有效的問題能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深刻,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自信. 但愿課堂中的每一個問題都能豐盈學生的智慧和感受,從而凸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