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組
動動手指,學習教育資料觸手可及;翻翻網頁,上級精神要求輕松在手;滑動屏幕,全區工作動態一目了然……綿陽市游仙區緊扣“互聯網+”時代脈搏,打造了覆蓋區、鄉、村三級黨組織和兩萬名黨員的黨群微信服務圈,實現了政令發布“零時差”、互動共享“零距離”、工作交流“零障礙”,“指尖黨建”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黨建難題迎刃而解
如何有效破解在家黨員難集中、流動黨員難組織、堡壘作用難發揮等當前基層黨建工作瓶頸?游仙區以創建基層黨建工作微信群為切入點,探索“互聯網+黨建”工作模式,構建起全方位互聯互通的基層黨建工作新平臺。
“以前支部組織黨員學習教育,基本就是開會傳達、發放資料、參加培訓‘老三樣,黨員參與積極性不高,效果也不理想。現在有了微信群,鎮上和社區能夠隨時發布學習資料,黨員只要有時間,打開手機就能學習,不少黨員還經常在群里相互交流,支部的凝聚力和黨員的身份意識無形之中得到了增強。”談到支部創建的“桂馥蘭香”微信群,魏城鎮桂花社區黨支部書記常麗感慨頗多。
游仙區278個村(社區)和300余個行業領域、機關支部按照區委的統一要求,均建立了支部微信群,群內實行實名認證,個人以“單位+姓名”格式申請、管理員核實身份獲批入群,每個群都明確了一名“小管家”,負責日常維護、資料發布和組織討論,支部開展組織活動找到了新的平臺。
“支部微信群不僅方便了在家黨員開展學習教育,更拉近了我們在外務工黨員和黨支部的距離,微信群就是我們的網上黨支部?!敝遗d鎮曲陽村流動黨員文姚高興地說。
游仙區結合黨員組織關系排查工作,各村(社區)把在外務工流動黨員都添加到微信群里,利用微信開展網上簽到、思想匯報、學習教育、交納黨費等工作,流動黨員在手機上動一動手指,就可以隨時隨地參加組織生活,了解支部工作動態和家鄉發展近況,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有效解決了工學矛盾。據統計,全區共有6000余名在外務工流動黨員加入支部微信群,各支部利用互聯網,把游仙黨建“好聲音”傳遞到全國各地。
工作效能大幅提升
今年8月,觀太鎮普通黨員張明軍回家時,發現一段約兩米長的道路因烈日暴曬高高拱起,他擔心出現安全問題,當即拍攝現場照片傳到村支部微信群,及時告知村黨支部書記尤彩虹。
尤彩虹通過鎮黨委微信群再上報到區交通部門。從發現安全隱患到處置完畢僅用3個小時,大大提高了辦事效能。目前,游仙區已將微信群使用納入績效管理,積極開展干部“響應360”活動,要求全區各級機關干部在微信群收到政令指示后,必須在3分鐘內對發布的政令作出響應。
習慣了使用微信群后,全區各級黨組織就像建起了一條上下聯動的信息“高速路”,各種信息的傳遞速度不僅由“慢”變“快”,溝通渠道也由“窄”變“寬”。今年汛期,區政府辦利用微信群向各鄉鎮發布了暴雨黃色預警和防洪值守通知,各鄉鎮負責人3分鐘內即在群內實時匯報降雨量和地質災害預警情況,為芙蓉溪、魏劉河下游鄉鎮做好防洪工作提供了第一手信息。
“有了微信群后,改變了過去‘安排部署開大會,匯報工作排長隊的工作方式,開辟了工作‘捷徑,甚至還可以在工作現場發送微視頻和動態照片?!庇蜗蓞^黨員干部都豎起了大拇指。
目前,游仙區已建立了從區委到黨支部3個層級705個微信群,縣級領導、區級部門負責人、鄉鎮黨政領導和村(社區)黨支部書記都可以利用微信開展日常工作交流。截至今年11月,全區累計利用微信群匯報工作動態5600余次、工作簡訊1400余條,開展工作部署督查80次,傳達省、市、區重大精神38次,實現了實時、動態、雙向互動。
“互聯網思維”遍地開花
隨著游仙區“互聯網+黨建”新模式的全面開啟,“互聯網思維”在游仙各地、各領域競相開花結果。
游仙經濟開發區黨工委研發出“富樂云黨建”手機APP,設置了黨務公開、廉政建設、工作動態、學習天地等模塊,集中發布經開區重點工作進展情況、黨建工作公示公告以及廉政建設警示提醒等信息,為園區招商、企業運轉、黨建工作提供“智能微服務”。區政務中心開通“網絡便民直通車”,老百姓可以提前在網上進行政策咨詢和辦事預約,再不用頻繁、盲目地跑社區、跑部門,極大地方便了群眾辦事。區農業局創辦“游仙農門陣”,動態發布特色種植養殖技術、分享創業致富信息,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了便捷資訊平臺。街子鎮開通“富樂花鄉”微信公眾號,對外發布旅游資訊,對內提供鄉村動態,九洞村村民王方清說:“自從有了微信公眾號,越來越多的游客能第一時間了解到我們街子鎮的最新旅游信息,沒想到手機互聯網還真能給我們帶來商機和客源?!?/p>
游仙區充分發揮“指尖黨建”平臺“四兩撥千斤”作用,智慧黨建有效加強了黨委、政府和黨員、群眾之間的互聯互通,切實激發了基層黨委、政府的服務意識和履職能力,為全區成功創建“國家科普示范區”“國家科技進步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打下了基礎,推進了全區經濟高速發展。目前,全區累計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7個,實現到位資金360.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04戶,億元企業達66戶,軍民融合企業達43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連上兩個百億元臺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三年位居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