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說:真正的天籟之音,是無法用一般的音律被聽覺感受的;真正的天道常倫,是無法用一般的形象被視覺感受的。老子借用無形無色無味無邊的“象”,來比喻萬物之源的“道”,即自然事物無所不在的固有規律性。
子曰:“立象以意盡……”。即“立象”的全部意義在于“盡意”,借助具體的形象,來充分表達圣人對事物的看法和觀點。即此處的“象”再也不是對自然界事物單純、天然的再現和重復,而完全是為了盡述圣人之“意”而重新樹立、創作的“象”——為盡意而立象,這就產生了一個思想上的高度飛躍,就是寫意畫的理論基礎。讀陳石先生的寫意畫,有直抒胸臆之意向,放浪形骸之灑脫,酣暢淋漓之筆墨,率性表達之快感。達到了奪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寫意是為了傳神,達到物我融通的境界,是書畫家們傾心追求的最高藝術目標。讀陳石先生的《大山深處有人家》,《苗寨初秋》等作品,畫中的形象多是來自于客觀形象之外,樹木,山石和點線面的處理,都達到了意象的最高境界——具有詩一般的意境。具有超越事物本身的深邃內涵,隱含著他深刻的藝術追求之寓意。
宋代大家蘇軾說:“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蘇軾的觀點強調藝術作品要追求“意余之象”,這實際上是對“象外之意”的重視和追求。蘇軾主張“詩畫結合”,即用詩的善于抒情與畫的善于狀物相互結合,亦是“情”與“象”的結合。在陳石先生的作品中不難看出“象外之意”的情感流露和豐富的畫外語言。
奠定陳石先生在藝術界地位的當數他醉心神往的畫馬藝術了,這幾乎成了他的標志和招牌。陳石先生癡迷于馬,多年來的潛心研習和心追手摹,他能用簡練的線條,明快的構圖,塑造出格調清新雅致,頗具悲鴻風范,形態多姿多彩的駿馬圖來,實屬難能可貴!
“寫意畫落筆須簡凈,布局布景務須筆有盡而意無窮”。清代王昱的這翻話甚得寫意畫法之精要:筆法須簡潔利索,靈空生動;構圖須寓意高深,計白當黑,曲徑通幽,于無物之處營造出至深隱境,使讀者感受到余音繞梁,徊味悠長,意猶未盡。在陳石先生具有金石般質感、隨意舞動的線條中,我們讀出了他畫外的修養與情懷,以及筆墨間流淌著的真實情感和他對生命的熱愛!
陳石先生愛讀書,大量涉獵到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美學,視野所能波及到的總是開卷有益。他深深的體會到:大量的閱讀開闊了自己的視野,使他回過頭來對中國歷史文化,對中國經典的價值觀有了更深層的認識,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會把問題看的更深刻。同時,多年的從政工作也豐富了他的經歷和閱歷,提高了眼界,開闊了心胸。使他在繪畫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彎路。
陳石先生身居要職,繁雜的事務工作占據了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要調節好身心,讓心緒回到自然的狀態,自覺的把身心與自然融為一體,把自己的人格陶冶放入天地自然之中。“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才能忘卻塵世繁雜,才能拿起畫筆,才能畫出好畫。
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人與自然、社會及自身關系的和諧,這種關系的核心就是“道”。當藝術家們的“心”與“道”相通的時候,在寫“心”的同時,就寫出了“道”。陳石先生率性的筆墨表達,正是中國藝術最本質的規律表達。即“不刻意”,不刻意就是自然,自然即是大道,大道才是宇宙的本質,才是中國筆墨文化的規律。怎樣用清新、簡潔且富有時代特點的筆墨語言表現出更高的“道”和超越心靈的無形的意識形態,這正是陳石先生和我等藝術家們不斷追求的理想之夢……
我們期待陳石先生有更多傳世佳作面世,驚艷你我、驚艷歲月、驚艷這個世界!
(作者系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中國美術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