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在貴州,陳石先生作為畫家,聲名鵲起,看看這幾個能代表他藝術成就的身份就知道了: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中國美術院理事,中國畫馬藝術研究會副會長,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貴州畫院名譽院長,貴州省文史館特聘研究員,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陽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身份的背后則是一種對藝術不懈的追求和奮進。他常說書畫只不過是業余愛好,這一“業余”就“業余”了大半生,每日勤耕不挫?!皹I余”使得他的書畫作品像是隨意而做的散文,而這種散文則具備了詩和詞的動人韻律,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這“業余”反倒正應了順其自然、委運任化的人格心靈的體現。他畫的馬,自由奔放,無為任性,優雅中透露著熱情,細膩中帶有點狂野;他畫的山水,墨濃卻不黯淡,色艷卻不媚俗,每覺空靈,時感心靜;他畫的人物,古法入筆,體態美儀,心無旁騖,自在蹁躚。
陳石先生有一組水墨山水畫,意象獨特得很,濃墨重彩,層層推進,逐漸暈開的墨色將景中的深遠、幽靜慢慢顯露?!皶疄槊睿≈T身”,講的就是藝術創作與創作者的心靈關系,似有“我”之境,卻又不見“我”,這種山水畫的境界更能凸顯藝術創作者的“大情懷”。
在貴州,陳石先生也曾身居要職,在“大時代”的感召下,積極向上,充滿激情,這樣他的創作始終呈現出透徹、明朗的風格。他創意的雄獅雕塑作品《日出》,意味著迎接希望和曙光;他的國畫作品《雄風》,意味著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他的山水畫《苗寨》,意味著美好和靈動。身處一個風雷激蕩、變化萬千的“大時代”,為人生、為藝術都應該關注時代的整體風貌,不讓自己陷入膚淺的生活細節中,表現出對于“大時代”的理想與憧憬,這是陳石先生從政、從藝的執著追求。
繁忙的工作讓他一生辛勤,書畫倒也成了很好的調節。因為兼具了兩個身份,所以談起藝術來,他對藝術品的藝術價值和藝術創作規律更具洞悉力。雙劍合璧產生出來的化學反應,讓他更能大膽創新,從藝術創作到藝術鑒賞再到藝術收藏,他總能出其不意。一個偶然的機會,陳石先生看到了一本200年前的冊頁,冊頁里用畫筆記錄了貴陽這座城市曾經的面貌,他為之一震,如果能將這些具有“過去價值”的古老景物還原在更具“當下價值”的藝術品上,豈不美哉!從紙到畫布再到各種可以作畫的載體,最終,他將目光對準了瓷瓶。將貴陽山水的美麗動人畫在三維立體的瓷瓶上,這不正是他一直想尋找的“過去價值”與“當下價值”的完美體現嗎。
在瓷器上作畫,想來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景德鎮的大師們常年不也做著這樣的工作嗎?那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哪個不是美艷動人,讓人愛不釋手??赡阋f這些東西出自哪里,恐怕多數人會說不出個所以然。這“有出處”三個字在收藏界來說,那可是十分重要。收藏品不僅僅要具有年代感,更要擁有當下價值,這個化學反應早就在陳石先生這里迸發出火花了。“有出處”就必須獲得文化認同感,這是一個具有文化自覺的藝術家不得不探究的問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貴州文化從來都是蘊藏豐富,在原始之初,貴州因為自然條件比較艱苦,因此有了野性十足的山地文明,造就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這種胸懷正契合了當下文化自信的價值取向。多樣的、包容的,帶來了審美的詩意內涵,讓貴州文化成為一種清新的能讓人心靈回歸的棲息地。同時,多樣和包容也帶來了創新,深厚的原生資源,能產生更新的力量。陳石先生十分希望能在貴州文化的原生性中找到藝術的本源,所以,與其說他對200多年前冊頁是偶然發現,不如說他其實尋覓已久。冊頁的作者是清朝乾隆初年的貴州學政鄒一桂,他在冊頁中畫下了當時貴州的真山真水,一下子將陳石先生帶進了無限的“鄉愁”里。在談到這些瓷瓶的創作時陳石先生用到了“穿越”一詞,讓人頓感生動了起來。他說,他就是想“穿越”到百年前,與那時候的學人對話,將貴陽的古貌還原在瓷瓶上,用“今生”記錄“前世”。東山的俊秀,黔靈山的靈動,照壁山的魅惑,涵碧潭的春色,葛鏡橋的悠然,白水河瀑布的肆意,花溪河岸的斑駁。他充分發揮了瓷瓶堅硬溫潤的特點,盡力去追求遵守法度前提下的自由,筆畫端正溫雅,極盡變化,有美皆臻。
從畫布到雕塑,從山水到人物,從平面到立體。陳石先生一直走在為藝術孜孜不倦的探索之路上。心中有大氣象,手中才能揮灑自如;心中有大追求,手中才能變換萬千;無論是栩栩如生的馬,還是意象獨特的景,或是“再現”歷史的瓶,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陳石。愿在藝術道路上孜孜不倦的陳石先生,能在這種有益的嘗試中獲得更多的成就。
(作者系貴州省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貴州省文聯文藝理論研究室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