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田
摘 要: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提高,“漢語熱”已經成為了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對外漢語教學也被人們所重視,而其中的文化教學更是成為了一個熱點。而價值觀作為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對人生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本文將從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技巧的應用、如何應對價值觀沖突三個方面,來淺談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滲透漢文化價值觀。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價值觀;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106-02
漢語作為一種語言,既承擔著交際工具的作用,也記錄著漢民族的文化與歷史。在以往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注重語言知識的獲得,通過詞語的積累和語法的練習,來加強學生的語言能力。后來隨著交際法的盛行,我們注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認為“語法結構及語言的規則是交際能力的基礎”,一直到現在,培養漢語交際能力是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已經成為共識。但我們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部分,一直都缺乏重視意識。即使在1988年,《漢語水平等級標準和等級大綱》提出了“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的教學原則,但側重點還是“培養交際能力”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總體目的的真正確定。外國人學習漢語除了生存、工作要求等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熱愛,而我們現行的教學課程,無法充分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且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既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動態地反映了中國文化變革的趨勢,在語言學習中滲透文化因素,既能促進學生對文化的理解,更能夠為后續的語言學習提供動力。文化結構四層次分別是物態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和心態文化層。其中,心態文化層是由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育化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主體因素構成的文化層,它是文化整體的核心部分。價值觀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不能在文化教學中被忽視。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價值觀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傳統價值觀,二是現代價值觀。
中國傳統價值觀傾向于以道德價值為至高的價值標準。在奴隸社會,價值觀主要趨向于實用主義,人們的生活主要圍繞生產,思想層面的內容并不多,所以我們的研究時間主要開始于封建社會。在兩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其后更是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更是在東漢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地位。我們可以汲取儒家價值觀的核心理念來進行講解,如儒家中的道德理想主義指的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是對道德修養的追求,強調道德作為人本有的屬性,是人區別于禽獸的依據。又如儒家“和”的觀念,“和”包括自然界本身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及人自身的和諧。道家的價值觀核心是“無為”,不做任何違反自然規律、有損道德規范、違反社會法則,有害眾生的事。而墨家的核心價值觀是“兼愛”,指不分親疏厚薄,不分貧富貴賤,不分人我彼此的愛。這些內容作為最具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價值觀內容,都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加以滲透。除去這些學術流派,中國傳統的價值觀還有倫理至上,長幼有序,重群體輕個體,這些價值觀都在語言的各個要素中有所體現,在教學中我們既要有單獨的文化課,更要在語言知識的學習中自然的引入。
現代價值觀紛繁復雜,對外漢語老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謹慎處理,我國現有的主流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價值觀體系是在吸收國外馬克思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特色,聯系多年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而設立的綱領性的指導思想。核心價值觀體系自產生以來,不僅對我國的政治建設,經濟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更與我們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24個字從各個層次各個維度對人們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著自己的發展歷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不斷地了解到中國社會生活和中國人思維的變化。
二、教學技巧的應用
詞語作為語言中最為敏感的一個要素,最能反映文化的變化。在詞匯中典型具有價值觀體現意義的有親屬稱謂語、委婉語、數詞和量詞等。中國的親屬稱謂語系統非常復雜,直系旁系,遠親近親都有著嚴格的規范,這反映了我國強調長幼有序的價值觀,而對于非血緣關系的社會人,我們也會采取“姓+哥”、“姓+姐”的稱呼,這體現了中國“家本位”的價值觀,任何想要熟絡的人,我們都將他歸于我們親人的范疇里。在詞匯的講解中,我們帶入這些文化內容,學生能隨著語言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掌握一定的價值觀知識。
體驗法。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或是實踐課時間,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體驗課,如組織學生參觀名勝古跡,參觀博物館、如在成都,就可以帶學生們去參觀青羊宮,體會道教文化,了解道家的“無為”。如果情況允許,還可以讓學生貼近中國人的生活,更為直接和直觀地體會到中國人在生活中所秉持的價值觀。
比較法。世界上沒有兩種完全一樣的文化。我們在了解任何文化時,不管是有意識地還是無意識地,都會將它放到與其它文化的關系和對照中去認識。這樣我們才能夠深刻地認識到其獨立性和其自身的特點。而在文化教學中應用對比法,意味著我們拿中國文化和學生的本國文化進行對比,這種對比不是絕對化地去對比不同點。文化具有共性,即使是身處于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背景,文化也會有很多共同點,如漢語和英語中對于生理現象都有著委婉的說法,中國人有著傳統的道德標準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女人懷孕用“有喜了”“身懷六甲”等表示。去廁所用“方便一下”,“去下洗手間”來表示,英語中用“to wash one's hand(去洗手或凈手)”、“to go and see one's aunt(去見阿姨)”來表示去上廁所。這些共性能喚起學生們的文化認同感,在課堂上,我們在講述這些委婉語的時候,可以詢問學生們本國的委婉語用法,從而延伸到文化忌諱層面,得到文化共識,提高學生的興趣。文化比較中更為明顯的是不同點,中國人的歸納型思維模式在語言上的表現是整合型句式,而西方的演繹型思維模式則表現出了分異型句式的語言特點。例如在講述位置的表達方式時,漢語: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一環路24號。而英語:No.24 Yihuan road,Wuhou district,Chengdu city,Sichuan province.在黑板上寫上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直接鮮明地表現出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
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當前的課堂教學可以使用集光、聲、影于一體的多媒體及互聯網的現代技術。對外漢語教師應該熟練掌握使用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手段,在涉及價值觀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形象化手段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例如在講到“中秋節”一詞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中秋節的影像和圖片,然后講述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要和親人團聚,一起賞月吃月餅,這是因為我國注重家庭關系的重要表現。
三、如何應對價值觀沖突
世界觀人生觀等價值觀的形成是源于一個人的生活背景、生活經歷等,這種隱形文化并不像人的外貌衣著那樣容易被看到,但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能夠深刻地意識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價值觀。面對價值觀的差異,我們很可能會依據慣性,對不同的價值觀抱有不理解的態度,甚至引發沖突。在教學中,當我們遇到價值觀的沖突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尊重不同的價值觀。互相尊重和理解是一切交流活動的前提,正確的教學氛圍應該是師生互相尊重、平等對話。我們是在傳播我們的語言與文化,展示我們獨特的民族價值觀,而不是把我們的價值觀強加到學生身上。
互相了解。恐懼和誤解來源于陌生與距離。只有我們互相理解彼此的價值觀,才能夠接受這些價值觀引起的處事方法和生活態度等的差異。面對共同點,教師要善于總結,引起共鳴、面對不同點,教師要善于引導,避免沖突。
不要過度地將價值觀內容滲透到教學中。我們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學生最需要的價值觀內容是哪些,因材施教,而不是主觀地把內容一股腦地塞給他們,對于那些與學生現有的價值觀相悖的,可能會引起學生不滿的內容,我們不應考慮教學。
提前做好應急措施。課堂上總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狀況,特別是文化內容的教學,更是有著不可控性,我們應提前做好應急措施,在教案中有所記錄,做到胸有成竹,而不至于束手無策,讓課堂陷入困境,而是能夠通過策略,重新將課堂教學步入正軌。
參考文獻:
[1]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03 期.
[2]魯健驥.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處理文化因素的原則和做法[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
[3]王治理.傳統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4]李紅.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商情教育經濟研究,2008.
[5]陳本義.論不同文化的沖突與適應[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