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芳
摘 要:農村人口占據我國總人口的較大比例,其體育健身素質的提高對整個國家的體育素質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了解農村老年人公共體育服務,分析服務體系現狀及形成背景,提出優化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建議,即從政策法規、資金渠道、宣傳等多角度,優化農村老年人體育健身服務體系,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與身體素質。
關鍵詞:體育健身;優化;人口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2-0029-03
現代社會人口老齡化現象趨向普遍,老年人口逐漸增多,一方面給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壯年勞動力造成沖擊,另一方面也給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帶來壓力,老年人口需要相應的衛生醫療等基礎服務。然而囿于農村的經濟條件,農村缺少能夠改善老年人口生活質量的設施。體育鍛煉作為提高身體素質的重要方式,可以緩解老齡化帶來的疾病問題,但是農村老年人口體育鍛煉的現實情況卻依然嚴峻。農村農業文明與城市工業文明相呼應,在經濟發展上為城市提供生活生產資料,承擔著最基本的原料生產活動。農忙時節,農村老年人不可能進行體育鍛煉,農閑時因為習慣又不注重體育鍛煉。農村老年人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不僅與家庭、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等周圍環境有著直接關系,而且與他們之間的互動以及社會變遷、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等現實狀況有著至關重要的緊密關系[1]。因此,要改變農村的體育鍛煉情況,除了破除意識觀念上的阻隔,還要能夠在現實條件上解除農村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組織服務保障體系上的約束。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以農村老年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服務體系的現狀及優化建議。
2.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以鄭州市市郊地區的農民為樣本發放問卷300份,以了解其觀點,回收問卷300份,有效問卷295份,通過回收整理與比較,分析服務體系現狀的行程原因并提出改進性的建議。
3.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14.0軟件分析問卷調查數據。
二、結果
1.農村體育服務信息現狀。農村人口分為農民工以及留守老人,在每年的春節前后,大批農民工從城市返回鄉村,節日結束就匆忙地踏上離鄉之路,農村只剩下城市不需要的勞動力:留守老人。這些老人群體由于體力原因,無法適應城市工種作業,被迫留在農村進行土地的種植。常年經營土地,遠離城市文明的熏陶,除了在春節短期受到農民工返程所帶來的新文化氣息外,農村老年人很少接觸外界信息,僅憑短期的信息傳輸,就要內化在老年人的行為中非常困難。雖然可以借助電視等媒體渠道,但是媒體專題介紹老年人體育服務的信息又處于匱乏狀態,僅占農村老年人獲取服務信息的 15.3%,遠遠不能滿足潛在信息需求量。
2.農村體育服務組織現狀。農村老年人常年生活在農村,與外界接觸較少,人際關系限于固定的血緣親戚,人口分散使得農村體育服務組織困難,很少形成集體性的有組織活動,91.5%的農村老年人沒有固定的體育活動場所,如文化宮、體育館。
3.農村體育設施現狀。相對于城市的密集型人口分布,鄉村的布局呈現散落式特征,也就是說向農村提供體育設施時,就會遇到如何布局體育設施的投入,才能最大程度地使居民享受到體育服務的問題。體育服務設施應用在人口分散定居的農村成本較高,而且利用效率也較低。綜合成本與收入的考慮,很多地區都沒有對農村的體育服務設施進行建設,農村體育服務設施可以說暫時處于空白期。
4.農村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內容分析。就普遍性來看,農村村落布局加之城市化的影響,老年人的體育健身活動比較缺乏,在健身方面缺少活動的熱情,盡管農閑時有充足時間可以進行體育健身活動。23.7%的農村老年人出于個人愛好,會選擇下棋、麻將或者撲克牌等游戲;41%的農村老年人選擇在田間閑逛、爬山或者家常性的閑聊;35.3%的老年人在家為外出打工的兒女看管孩子。
5.農村老年人體育健身動機分析。78.3 %的農村老年人缺少明確的鍛煉動力,在健身過程中往往不能堅持到底,在健身活動的強度以及時間安排上沒有計劃性,21.7% 處于身體健康的考慮,會自發性地主動進行健身活動。
6.農村老年人體育健身參與程度分析。農村老年人都處于同一生活地區,相互間很熟悉,很少會出現具有紀律性較強的組織。在廣義的體育健身活動中,也是自愿地參與其中,沒有組織架構存在體育健身中,即使一些具有團隊合作的體育健身活動,也是臨時性的小組織出于好玩的心理來參與其中,一旦活動結束就自動解除。所以說,在農村很少存在具有組織性的體育健身活動,出現這種局面與農村老年人自由自在的性格有關系,只有24.7%的老年人自動自發地參與體育健身活動,75.3%的老年人參與健身的興趣較低。
7.農村老年人參加體育健身地點分析。從廣義的健身角度來看,農村老年人的一些休閑活動都可以被認為是體育健身,將含義與內涵廣延,就顯示出老年人體育健身的普遍化現象。但是,那只是農村老年人茶余飯后經常進行的活動。從這個角度來看,83.3%的農村老年人一般選擇離家較近的地方進行鍛煉,有時也會根據鍛煉人數的多寡而改變自己的鍛煉場地,人多的地方經常成為鍛煉扎堆的場所。
三、討論
我國體育事業在國際競賽上已經達到了高等水平,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家人民的體育素質也隨之達到了一定的水平。要提高國內人民的體育水平,需要提高人民的身體素質,作為農業人口大國,農村人民的體育素質至關重要。以休閑、娛樂、健康為主要特征的老年體育一定程度上使老年人形成科學、文明的體育生活方式,消除不良生活方式給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2]。但是在鄭州市的農村地區,農民的健身組織管理還不是很規范,特別是缺少政策保障機制以及運行機制,體育活動都是自發性的,成員參與率較低、規模較小,針對老年人的體育組織規章制度幾乎是空白狀態,老年人體育活動在組織上就無法可依。
政策制定前,需要對政策實施的效果進行評估,同時考慮到地區的預算收支安排,在鄭州市農村地區,經濟的收入主要是農業經濟作物的出售,農村地區發展程度低的現象是有目共睹,要加強對農村體育健身活動的經費支持,必須要從城市發展中分出一部分預算。但是在以農業為基礎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本來就很低,若再加大對體育健身的投入,就會加重對其他方面的改善的負擔,進而影響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改善。因此在鄭州市的農村地區,體育健身活動經費支撐不足,完全沒有滿足農村體育組織的發展需要。
影響鄭州市農村老年人體育健身的關鍵,還是在于老年人的思想意識。受生活水平的限制,一些還沒有走向小康生活水平的農民,會在農閑時參與到一些小項目中掙錢養家,這樣就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體育鍛煉。一些農村老年人因為文化程度低,對身體健康知識了解得不多,也沒有體育鍛煉的意識。農村居住分散式的狀態,即使有對老年人體育健身益處的宣傳活動,也很難惠及到每一位農村老年人。在農村中生活,農民與信息中心距離較遠,與外界接觸較少,幾乎不可能通過這些渠道來提高自己的體育健身意識。
農村老年人公共體育服務保障體系建設需要多方齊力共同保障才能形成,考慮到鄭州市農村的現實性情況,在制定體系政策時,需要兼顧多層次的需求,從實際出發,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民的需要。
1.完善農村老年人體育組織服務保障的政策法規建設。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要在規范化和秩序化的前提下進行,沒有政策法規的保障,一些損害農民利益的體育組織會以各種形式誤導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農村老年人體育事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鼓勵社會力量的多方參與,發揮社會體育組織的專業化力量,逐步形成與農村發展相適應的多樣化公共體育服務模式和運行機制[3]。在政策的傾斜上要適當照顧偏遠農村地區,特別是結合農村發展的現狀,制訂明確的戰略計劃,將農村老年人體育事業的發展作為地方政府的績效,增強地方政府發展體育事業的動力。老齡時代應推動科技創新來延展老年群體的能動性,彌補逐漸減少的勞動力,實現人類社會的健康老齡化[4]。
2.拓寬渠道籌集農村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的經費。農村老年人體育健身事業的發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指導,還需要地方財政的支持,特別是對于一些需要資金購買的體育設施,這些設施費用依靠農村是不能實現供給。政府能為農村體育健身活動提供的經費畢竟有限,因此需要采取多種途徑來完善資金供給鏈條。首先,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可以通過體育彩票、公益基金等方式向農村體育事業注入資金,也可以鼓勵社會資金完善體育經費的供給體系。大力發展體育文化產業,以產業為龍頭,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為農村體育事業注入資金。
3.建立健全農村老年人的體育健身活動組織機構。農村的體育組織要在基層政府的領導下有序地開展工作,首先,負責體育文化事業的有關部門要能夠主動承擔起責任,積極的動員相關的機構或個人參與農村老年人的體育事業。在行政村,黨員要發揮積極的模范帶頭作用,建立健全行政村的體育活動安排機制,同時整合學校教育資源,引進學校體育教師為行政村體育活動做技術性的指導。在自然村,可以發揮家庭與家庭的連帶幫扶作用,以村大隊隊長為核心來開展各項工作,嘗試成立村一級的“老年人之家”,讓他們有空聚在一起,多一份來自同伴社會的支持,也同時豐富了他們的老年生活[5]。同時,通過家庭中受教育的學生為老年人講解體育健身活動的知識,鼓勵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老人體育健身活動的設計、組織與開展,以期實現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有效輸送[6]。
4.加強對農村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益處的宣傳。農村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發展遲緩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農村的體育鍛煉意識沒有及時地跟進。農村老年人片面地認為自己從事農業活動已經進行了體育鍛煉,再進行其他的體育健身活動屬于多余,這樣就導致自身不積極地參與活動,造成了整體對活動的忽視。要促進農村老年人的體育健身活動水平,需要有計劃、有安排地組織進駐農村對老年人進行宣傳,普及體育健身的知識以及體育鍛煉的技巧。并且,很多體育項目以學校、村落、鄉鎮為重點,開展創建健身場所的活動,積極地引導示范,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文明的行為方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