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



【摘要】初中數學復習課不能只停留在講一題是一題的層面,要進一步提煉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用思想方法解題的能力,從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本文從八上復習《一次函數與三角形的面積》一課設計為例,談在數學課堂上滲透數形結合、轉化、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
【關鍵詞】 數學;思想方法
當前,初中數學復習課堂多以解題教學為主線,解了一題又一題. 教師爭取課堂密度大,多講習題,學生也想把這些習題都聽懂,這樣的課堂學生忙教師苦,走進了數學教學的誤區. 筆者認為在數學復習課教學中要對數學內容的進一步提煉和概括,總結出相對應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對數學內容的一種本質認識,有了數學思想為靈魂,數學才有了魅力. 因此,在復習時要注重體會教材例題、習題以及中考試題中所體現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下面以八上期末復習《一次函數與三角形面積》為例,談數學復習課堂如何注重培養學生數學思想與方法.
一、課前梳理,數形結合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數缺形時不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 所謂數形結合是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形象直觀的圖形結合起來,從而實現由抽象向具體轉化的一種思維方式. 八上學生第一次接觸函數存在一定的難度,筆者在課前梳理階段做了如下設計,讓學生獨自完成體會數形結合思想.
1. 點A(3,-2)到x軸的距離是______,到y軸的距離是_______.
2. 直線y = -2x + 4與x軸交點A坐標______,與y軸交點B坐標______,△AOB的面積是______.
3. 直線y = -2x + 4與y = x + 1相交于點T,則點T的坐標為______.
4. 已知A( 2, 0 )、C ( -1,0),則AC = ______.
歸納:
1. 點P(a,b)到x軸的距離為______,到y軸的距離為______ .
2. 一次函數y = kx + b與x軸的交點坐標______,與y軸的交點坐標______.
3. 通過解方程(組)求交點坐標.
4. 點A(a,0)點B(b,0),A、B兩點之間的距離為_____.
通過練習,讓學生感受點的坐標一對有序實數和點的位置的關系,點的坐標到坐標軸距離之間的關系,為課堂學習打好基礎.
二、層層深入,化繁為簡
轉化思想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最基本的數學思想,在研究數學問題時,我們通常是將未知問題轉化為已知的問題,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問題,從而提高同學們的解題能力. 在課堂復習中筆者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知識應用
如圖(1),直線l:y = -2x + 4與x軸、y軸分別交于點A、B,直線y = x + 1與x軸、y軸分別交于點C、D,與直線l交點P.
(1)求△CAP的面積.
(2)你還能求出哪些三角形的面積?
(3)連接BC,求△BCP的面積.
讓學生探索:有邊在坐標軸上的三角形,利用在坐標軸上的(或平行于坐標軸)的線段為底. 第三問△BCP沒有邊在坐標軸上怎么辦?利用割補法將三角形面積轉化為有邊在坐標軸上的(或平行于坐標軸)三角形面積和(差).
(二)知識拓展
拓展一 如圖,在直線y = -2x + 4上,取兩點E(1/2,3),點F(3/2,3),求△EOF的面積(多種方法).
通過充分的討論交流,讓學生概括總結求三角形面積的多種方法. 點撥概括:割補法可以將三角形面積轉化為面積和或差,即向內分割和向外補形.
拓展二 如圖(3)點Q在y軸上,且△QPB與△CPB面積相等,求點Q的坐標.
同樣的問題背景,在求了三條直線圍成的靜態的三角形面積后,筆者設計了在y軸上的一個動點和原三角形面積相等問題,注重培養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拓展三 如圖(4),點T是直線AB: y = -2x + 4上的一個動點,連接CT.設T點橫坐標為t.
(1)求△CAT的面積S與t的函數關系.
(2)當點T運動到什么位置時△CAT的面積為6.
把動點從坐標軸上改成在直線AB上,靜態的三角形變成一個動態的三角形,面積就變成了一個函數問題,促進學生對動態問題的研究思維的形成.
三、課后小結,總結提煉
讓學生概括本節課復習的三角形面積求法:有邊在坐標軸的(或平行于坐標軸)的三角形,找在坐標軸上的邊為底,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求;沒有邊在坐標軸的用割補法,求幾個圖形的面積和或差. 本節課所體現的數學思想:數形結合、轉化思想、分類討論. 在課后小結中要注重思想方法的提煉小結,從而培養學生用思想方法解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