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玲 杜蓉

摘 要:近年來,高校通過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教育資源使用能力、辦學經濟效益得到顯著提高。但改革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改革成效。為了走出改革困境,基于委托代理理論探尋問題出現的根源,并提出優化途徑,以期為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優化提供一些新思路。
關鍵詞:校院兩級財務管理;委托代理;困境;優化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2-0081-02 一、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校院兩級財務管理核心是處理學校與學院集權與分權關系,學校根據院系所承擔的責任,賦予其相應的權力;學校通過預算對學院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宏觀調控;學院在學校統一規章制度下,對預算分配的資金和教育資源進行自主安排。根據我國公共財政體系建設要求,推進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改革發展的制度要求
《高等學校財務制度》指出:“規模較大的學校可以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財務管理體制。”財務管理體制改革,是高校改革新時期的新要求。
(二)加強資金籌措與使用效益的要求
隨著自主辦學推進,高校經費來源打破了原有的單一財政撥款形式,形成以財政撥款為主,學生學費、附屬產業、非學歷教育、技術服務、捐贈收入等為輔的多渠道籌資形式。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通過分權調動學院積極性,能有效解決資金籌措與使用效益問題。
(三)形成規模經濟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高校出現“合并潮”,大型、超大型學校不斷涌現,根據規模經濟理論,當規模超過一定程度,成本會隨著規模的增加而增加,出現規模不經濟,所以超大規模會導致學校規模不經濟,增加高校財務風險。而在兩級財務管理體制下,高校組織形式更加扁平,權力重心下移,能有效解決規模過大帶來的不經濟問題。
二、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的困境
目前,部分高校已推行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棘手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改革成效。
(一)權責不清,問責激勵機制欠缺,學院缺乏積極性
學校與學院的職能出現重疊,權力并未實現真正的下放,學院在完成自身職能賦予的任務時很難進行統籌協調,出現“群龍治水,群龍無首”的狀態。再加上問責和激勵機制缺失,對于違規行為,學校職能部門與學院之間相互推諉,經濟責任意識薄弱;對于作為與否,學校缺少考核獎勵機制,學院干得好干得壞一個樣,難以調動起學院積極性,影響高校整體發展。
(二)目標分歧,逐利嚴重,資源配置不合理
學院做決策時,未從學校全局出發而只考慮自身利益,校院、院院之間相互逐利,如對創收強的非學歷教育、培訓等蜂擁而上,對創收弱的長期發展等投入少之又少,導致學校資源配置重疊、分化嚴重,長期發展堪憂。
(三)資金使用隨意,財務風險大
隨著權力的下放,財務并未完成從“核算型”到“管理型”的轉換,從而導致資金籌集與使用失控。出現私設小金庫;報銷不規范,利用虛假事項貪污公款;預算不科學,缺少對招待費、勞務費、辦公費等額度的控制,通過人為減少教育教學資金來增加一般性事務支出等問題,學校面臨較高財務風險。
三、基于委托代理理論分析改革困境的成因
(一)委托代理理論
委托代理理論是一種契約理論,委托人授權代理人代表他們開展活動,并通過契約劃分雙方權責。但在現實中,由于委托代理雙方利益非一致、風險偏好存在分歧、信息不對稱使受托方進行“逆向選擇”、環境不可測使受托方進行“規避責任”等問題,致使代理人不能像委托人一樣行動,違背契約初衷,只追求自身利益進而損害委托人利益。對此,委托人可通過科學選擇代理人、增強激勵和加強約束解決委托代理問題,維護自身利益。
(二)改革困境成因分析
根據委托代理理論,高校存在主管部門與學校、學校和學院兩層代理關系。而在學校與學院的委托代理關系中,由于:(1)學校和學院利益不一致,學院只尋求自(下轉89頁)(上接81頁)身利益,從而導致校院逐利嚴重,資源配置不合理;(2)學校和學院風險偏好存在分歧及環境不可測,學院會盡可能地規避風險和責任,而學校對學院是否努力又很難監控,從而導致校院權責不清,學院缺乏積極性;(3)學校和學院信息不對稱,學院利用私人信息欺騙學校,從而導致學院資金使用隨意,學校財務風險大;進而使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陷入困境。基于以上分析,即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陷入困境的根源是由于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中學校與學院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處理不當。
所以,要走出改革困境,就要處理好學校與學院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借鑒委托代理理論的相關研究,高校在代理人一定的情況下,可通過有效的激勵和約束,加強學校宏觀調控,調動學院積極性,進而優化兩級財務管理體制,保證高校戰略目標的實現。
四、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優化
(一)健全約束機制,增強宏觀調控能力
具體如下:(1)加強內控制度建設。逐步建立科學、務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并根據經濟決策權限健全經濟責任制,明確學院及領導人的經濟責任。(2)加強全面預算管理。科學預算編制,指導學院根據學校發展規劃,合理編制預算,并對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建設經費等進行總量控制;監測預算執行,審查經費使用的合法性,嚴格預算執行,在未經層層審批的情況下不得對預算隨意調整;加強財務分析,連續地分析預算執行質量與進度,尋找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間出現差異的原因,并根據分析及時調整預算執行的方式方法。(3)財務檢查與審計常態化。財務處要做好日常核算財務檢查;學院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自查自糾制度;強化審計部門監督,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學院財務進行審計、對領導人經濟責任進行審計,形成審計監督大環境。
(二)完善考評激勵機制,調動學院的積極性
具體如下:(1)建立成本費用中心,設計量化考核指標。落實責任制,對教學直接支出確認為成本中心,構成學生教學成本,對教學間接支出確認為費用中心,構成教育管理費用,確保教學支出,減少費用支出,利用責任中心業績評價理論合理設計評價指標。(2)建立全面考核機制。建立全方位考核體系,既要評價學院經濟責任、預算執行情況,又要加強領導人經濟責任考核;考核內容上既要考核可量化的財務指標,又要對學院軟實力、學校長期發展等非量化指標進行考核,確保學校與學院的目標一致性。(3)獎懲分明,統一權責利。應充分運用考核結果,建立獎懲機制,對考核優秀的學院進行獎勵,對考核不合格的學院進行懲罰,確保權責利統一,調動學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