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分析
該病的發病機理復雜,如因消化不良等因素影響,使豬胃壁組織受到刺激,引起黏膜充血、缺損和糜爛,繼而出現組織學變化,糜爛損傷的胃黏膜組織會釋放出組織胺,擴張胃壁毛細血管,促進胃泌素形成及乙酰膽堿產生,刺激胃液分泌,進而提高了酸度,而保護性黏液相對減少,在酸性胃液中,胃蛋白酶發揮消化組織作用,從而造成局部性潰瘍的形成。
(1)飼養管理因素。飼喂不定時,時飽時饑,飼料突然變換;豬舍通風不良,環境衛生不佳,豬舍狹窄,活動范圍長期受限制;轉群、稱重、疼痛、噪音和悶熱等應激的存在。
(2)飼料因素。飼料發霉變質,飼料中不飽和脂肪酸過多;飼料粉碎得太細或太粗、太硬,不易消化;飼料中缺乏足夠的纖維以及維生素B1、維生素E和硒等。長期飼喂能量高尤其是玉米含量過高的飼料;在谷類日糧中混合大量有刺激性的礦物質。
(3)疾病因素。體質衰弱,胃酸過多;豬缺乏維生素E、肝營養不良;常繼發慢性豬丹毒、蛔蟲感染、霉菌感染,尤其是白色念珠菌感染。
二、臨床癥狀
患病初期病豬的胃呈現輕微出血,出現消化不良癥狀。病豬胃穿孔后伴發急性彌漫性腹膜炎,病豬迅速死亡。該病分為急性型、慢性型和隱性型3種類型。
(1)急性型。病豬急性發作時,潰瘍部大出血,病豬突然死亡;部分病豬會在分娩前后、相互撕咬和強烈運動時突然吐血,腹痛,呼吸急促,體溫下降,體表皮膚和黏膜蒼白,排煤焦油樣血便,體質虛弱,最終虛脫而亡。如果由于胃穿孔引起腹膜炎時,病豬往往在出現癥狀后1~2天內死亡。
(2)慢性型。病豬食欲減退或廢絕,伴有嘔吐帶血、腹痛,體表皮膚和可視黏膜明顯蒼白,體質虛弱、消瘦、喜臥,初便秘,繼而排煤焦油樣糞便;病情時好時壞,病豬往往引起消化障礙,個別病例出現慢性腹膜炎癥狀。病程1周至1個月。
(3)隱性型。該型病例通常無顯著臨床癥狀,飼料轉化率及豬生長發育速度正常,僅在屠宰后發現胃腸糜爛和潰瘍。
三、剖檢病變
對病死豬剖檢可見潰瘍主要在胃的食道區,胃底部和幽門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和形態不一、大小數量不等的糜爛斑點以及邊緣整齊、界限分明的圓形潰瘍。胃內有血塊及未凝固的新鮮血液,有纖維素滲出物,在腸內也常發現新鮮血液,慢性胃潰瘍病死豬,由于髓外造血而使脾腫大,部分自愈豬可留下瘢痕。如果病豬胃已穿孔,則能夠看見彌漫性或局限性腹膜炎,也常見膈膜炎癥,腹腔內容物進入胸腔呈現膈病變;無臨床癥狀的病豬,早期病變為黏膜角化過度及上皮脫落。
四、診斷
根據病豬出血性貧血、排黑色干燥糞便的臨床癥狀及病死豬剖檢可見胃內廣泛性出血等病理變化可做出診斷,也可通過糞便檢查和內窺鏡檢查等做進一步診斷。
五、綜合防治措施
注重科學飼養管理,保持豬舍冬暖夏涼,通風良好,確保飼養密度適宜,豬舍要留有足夠的空間便于豬自由活動;減少頻繁的轉群、運輸和驅趕,防止豬相互廝咬,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應激因素。嚴禁飼喂霉變飼料,保證飼料中維生素B1、維生素E和硒的含量,在飼料中加入草粉或燕麥殼等使日糧中含有一定的粗纖維量,減少日糧中玉米含量,少喂粉料,盡量避免飼料粉碎得太細,飼料粗硬適度。此外,在飼料中可混入濃度為0.1%~0.2%的聚丙烯酸鈉,旨在改變飼料的物理狀態,使之在胃內停留時間保持正常。
若病豬嚴重貧血,則會出現胃穿孔或彌漫性腹膜炎,此時病豬已經失去治療價值,最好及早淘汰。對癥狀較輕的病豬,要保持環境安靜,盡量減輕應激反應,可按1~3毫克/公斤體重注射鹽酸氯丙嗪;采用氫氧化鋁、硅酸鎂或氧化鎂等抗酸劑,以中和胃酸,使胃內容物的酸度下降,防止胃黏膜受侵害。在飼喂病豬前,可投服5~10克硝酸鉍,3次/天;亦可夠喂服2~5克鞣酸蛋白,2次/天,連用1周,可有效保護潰瘍面,防止出血,促進愈合。飲水中溶入5~20克聚丙烯酸鈉可維持食糜的正常排空,同時使用人工鹽和食母生健胃與助消化。
(河北省威縣畜牧辦公室 田美玉 王 新 郵編:0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