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一種以皮膚苔蘚樣變及劇烈瘙癢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疾病,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以及局部刺激、消化不良、飲酒、進食辛辣等均可誘發或加重本病。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中醫可將其分為以下四型辨治:
1.風濕熱型 皮損成片,呈淡褐色,粗糙肥厚,陣發性劇癢,夜間尤甚,舌苔薄白或白膩。治宜清熱祛濕、疏風止癢。
處方:當歸、生地各20克,防風、蟬蛻、知母、荊芥、蒼術、牛蒡子、甘草各10克,苦參、石膏、金銀花各30克,水煎,每日l劑,早晚分服。
2.血虛風燥型 皮損色淡或灰白,肥厚粗糙,伴心悸怔忡、氣短乏力,舌質淡,脈沉細。治宜養血潤燥、祛風止癢。
處方:益母草30克,何首烏15克,生地、當歸各20克,白蒺藜、玄參、川芎、白芍各12克,補骨脂、甘草各10克,水煎,每日l劑,早晚分服。
3.脾虛濕盛型 皮損呈暗灰色,肥厚光滑,并伴有腹脹納差、便溏等癥狀,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治宜健脾除濕。
處方:蒼術、厚樸、豬苓、白術、澤瀉各10克,陳皮、茯苓各12克,苦參30克,肉桂3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
4.肝郁化火型 皮損色紅,伴心煩易怒、精神抑郁、失眠多夢、眩暈、心悸、口苦咽干,舌邊尖紅,苔薄白。治宜疏肝解郁、清熱養血。
處方:龍膽草、梔子、黃芩、車前子、地膚子、白鮮皮、柴胡、丹皮、白芍各10克,酸棗仁15克,當歸20克,薄荷、遠志、甘草各6克。水煎,每日l劑,早晚分服。
(山東省諸城市精神衛生中心 丁樹棟 郵編:2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