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慶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的對象,但僅憑教材中的一幅圖、幾個問題、些許習題就略顯單薄了,不能很好地為學生所服務. 作為教師,應將教材開發創造,思考教材中更多的動態因素.
一、改造教材,激發學習興趣
在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以及認識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這兩個知識點時,我設計了讓學生觀察抽獎箱的環節,這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考慮:(1)教材提供的主題圖上的觀察對象為圖書柜,它放在教室的墻角,不利于學生的觀察,如果放在教室中間,也不符合生活實際,換成抽獎箱,利于學生從多角度觀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個知識點;(2)學生剛進三年級,年齡較小,無意注意占優勢,而且本課的活動量較大,把圖書柜換成抽獎箱,通過抽獎這一形式,用激勵的手段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環節一: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1. 出示抽獎箱,這是藍精靈超市的抽獎箱,里面可是裝了好多美品哦,專門獎給上課專心、認真動腦、積極發言的小朋友. 誰表現好,老師就把獎券發給他,下了課后都可以來這兒抽獎.
2. 仔細觀察這只抽獎箱,你能指出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
二、加工教材,豐富學習材料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在實施新教材的今天,這句話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它要求我們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大膽地破除傳統的“以本為本”的教材觀,建立“以本為綱”的新教材觀,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使教材成為學生學習的樣本.
《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一課的教材,僅從學生和教師觀察墻角的圖書柜這一情境圖,要讓學生從旁觀者的角度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學生的理解一定是不到位的,體驗也一定是不深刻的. 變觀察主題圖學習知識點為親身經歷體驗知識點,相信學生的感受一定是真切的,理解也一定是到位的.
環節二:體驗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面是不一樣的
1. 模擬拍照初步體會.
(1)學生坐在各自的座位上為抽獎箱拍照.
(2)老師從大家拍的照片中選擇兩張放在電腦里,這兩張照片一樣嗎? 各拍到了什么?
(3)猜一猜,這兩張照片分別是坐在哪個位置的同學拍到的?
(4)為什么我們大家都在對這只抽獎箱拍照,拍出的照片卻不一樣呢? 坐在中間的同學能拍到這樣的照片嗎?
總結:從不同位置觀察,可能看到抽獎箱不同的面.
2. 自主拍照深入體驗.
(1)按要求拍照,第一張:只能拍到正面;第二張:只能拍到正面和左側面;第三張:正面、右側面,上面都要拍到.
(2)分小組實地觀察,尋找合適的拍照位置.
(3)抽生拍照. 交流反饋中進一步體驗.
教師要在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活化教材,提供探究機會
有生命力的設計,才能造就富于活力的課堂. 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動態處理,拉近了教材與生活的距離、與學生的距離.
環節三:體驗從一個角度觀察,最多只能看到3個面
1. 猜一猜,如果從一個角度觀察,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
2. 玩一玩:讓學生在玩“木頭人”的游戲中尋找答案.
3. 說一說:誰來說說你看到了幾個面?從一個角度觀察,我們每次最多可以看到幾個面?
4. 想一想:為什么最多只能看到長方體的三個面?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四、重組教材,設計分層練習
《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一課,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共安排了5道題. 在具體操作時,首先將第二題作為探究新知的載體,放于“環節三”中學習;其次將第1、3、4題作為配合本課三個知識點的基礎性練習,把它們有機穿插在了對應知識的學習環節中. 再者,由于改變了教學例題,因而將教材的例題作為鞏固練習來完成.
環節四:觀察主題圖,鞏固并拓展
1. 先后出示書P.86上方及下方的兩幅圖,問:下面兩幅圖分別是誰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幾個面?
2. 想像:還有一個小朋友叫小明,當時也在場,他站在了圖書柜的側面觀察,猜猜他看到了哪個面?明確:如果小明個子矮些,就只能看到側面,如果小明個子高些,就不僅能看到側面,還能看到圖書柜的上面.
上述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學生在經歷一系列的親身體驗后,讓學生有個回歸文本的過程,因為從實物的觀察到圖片的連線,學生的思維是有跨越的,屬于從直覺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 另外,通過根據小明站的位置讓學生想像他所能看到面的個數,增加了思維的難度,需要學生靈活調動知識和生活 的經驗加以判斷解決,溝通了知識和生活的聯系.
環節五: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由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擺成的長方體
1. 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2. 開放練習:把這兩個正方體再任意地擺在一起,擺成一個長方體. 獨立觀察,全班交流.
3. 機動練習:把四個正方體照樣子擺在一起,擺成一個長方體. 獨立觀察,全班交流.
上述對想想做做第5題的處理,是讓學生在實際觀察的基礎上,初步感受視圖的形狀是隨著觀察角度而變化的,為后面的學習做好知識準備. 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基礎,我進行了適度的拓展性練習,讓學生把兩個正方體換個角度自由地進行重新拼組,讓學生再次從各個角度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判斷,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這樣通過將教材例題與習題根據教學需要進行有機重組,同時進行適度拓展與延伸,使學生在富有層次的練習設計中,思維和能力得到質的發展.
當然,對只是從整合著手也是使教學貼近學生的一種方式. 無論是哪種設計,都是對教學的審視與開發,讓教學在我們手中靈活地為學生“量身定做”,使教學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