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春芹
【摘要】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同時還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 恰當適時、科學靈活的提問不僅能夠喚醒學生的思維,激活課堂,更能讓課堂始終沉浸在快樂、智慧彌漫的氛圍中. 數學學科是理性、邏輯并行的學科,對心智發展、閱歷顯淺的小學生來說,學習起來顯然具有一定的難度. 我們數學教師更應通過優化課堂提問,讓數學課堂永葆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 數學;提問;優化;活力
當代數學家哈爾斯說過:“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心臟”. 中國也有古語:“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往今來,中外許多的教育家都認為問題是學習的導引,問題是接近核心知識的渠道,如果老師會問,孩子們有充足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反之,孩子們缺乏思考,就被迫灌輸知識,而不是主動學習;如果老師們會問,孩子們可以直擊問題核心,看到本質,完成知識的學習,反之,老師問得啰嗦,孩子們會云里霧里,與核心區域漸行漸遠;如果老師會問,孩子們可以舉一反三,靈活地解決問題,反之,則是教一種方法套一種方法,因此,老師們要善于提問. 課堂提問要適當、適時、適處,提出的問題也要相應地大、簡、活,下面筆者就結合一些課堂實踐談一談課堂提問的策略探究.
一、問題要大,提問要適當
鄭毓信教授在《數學教師的三項基本功》中指出:“教師的工作是教師應當向學生問他們應當自己問自己的問題”,也就是問題要問到孩子心中的疑問處,問到思維疑點處,即提問要適當,問題要大.
1. 問題要經過整合——留有空間去探究
比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復式統計表》一課,有些老師創設情境——統計學校各個社團男、女生人數,引出四張單式統計表后,老師們通過小組競賽方式,讓孩子們感受到單式統計表的局限性,即無法通過其中的一張單式統計表求出這四個社團的總人數或男生(女生)總人數,從而引出必須要將四張單式統計表“合并”成一張表. 這樣的設計,其間的問題偏多,步子邁得瑣碎,這樣的課堂就是老師拋問題,孩子接問題,解問題,易讓學生疲倦. 我們在課堂伊始,出示4個圖例、4組信息,讓孩子們先對這幾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再想辦法把數據整理到統計表里,先小組討論再畫表整理. 如此的整合,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與時間供孩子們去探究,即使遇到小麻煩,也有組內的同學幫助.
2. 問題要經過篩選——留有價值去思考
比如,書后有道習題,關于一到六年級會游泳人數統計的,包括兩部分,一是填表,二是根據信息解決問題,由于練習中數據多達18個,學生耗時太多且計算麻煩. 有些老師直接引用此題,而有的老師在這題上動了腦筋,由原來的六個年級壓縮為四、五、六三個年級,由會游泳的大數字變為不會游泳的小數字,而題目初衷并不改變,思考的價值依然存在.
二、問題要簡,提問要適時
提問不僅要適當,還要適時,什么時候,學生什么情況,能回答什么樣的問題,這些老師都要了然于心. 因此,問題問得要“簡”,簡包括兩層含義,即問題問得要簡單些,便于孩子們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問題還要問得簡潔些,便于孩子記憶與思考.
1. 問題設置得要簡單化
比如,特級教師穆軍在教學《比例尺》一課時,先讓孩子們根據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知識,在紙上把150千米畫出來. 這里,有的孩子畫了15厘米,有的畫了10厘米,還有的畫了5厘米. 接著,穆老師又讓孩子們在線段旁邊寫一個“說明書”讓大家都能看明白自己的圖. 寫完后,穆老師又讓孩子們比一比,在文字、比號等不同方式中,比較中,由對話逐步引導孩子們生成比例尺概念,即采用比的形式——統一單位——去除單位名稱. 這里的問題設置非常簡單,就是畫、寫、比,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就經歷了比例尺概念的由來,將枯燥的比例尺概念,演繹得生動、有趣.
2. 問題呈現得要簡潔化
問題的呈現,不要太長. 比如,《分數除以整數》一課中,讓孩子們嘗試解答4/5 ÷ 2時,可以用PPT的友情提醒方式——1.涂一涂:利用圖進行研究. 2.做一做: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嗎?3.想一想:用到了哪些舊知識?這樣的呈現方式,替代了老師大段的話,非常簡潔地、清晰地告知他們解答問題的步驟有哪些,應該怎么做.
三、問題要活,提問要適處
提問不僅要適當、適時,更要適處,只有這樣,才能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受益. 因此,問題問得要“活”,于老師而言,心中要有預設,什么地方該提問了,提什么樣的問題適合學生;于孩子而言,不同問題背后牽涉的本質是什么?盡管外衣變了,但實質未變,依靠習得的知識和經驗解題,可以培養孩子思維的靈活性.
1. 提問要靈活
孩子掌握好時,可以提高問題難度,掌握不好時,可以降低問題難度. 另外,問題也要活泛,不給孩子限制,任由他們發揮. 比如,《分數除以整數》在學習完一般解法和特殊解法后,練習中會出現6/7 ÷ 3這樣的題,有些孩子就會根據題目特點選擇較為簡單的特殊解法. 由此看來,活泛地提問,給予孩子們更大的發揮空間,通過活泛的解法,孩子們可以看到更為優化的算法.
2. 問題要靈活
孩子們在完成新知學習后,還要面臨一些生活中的、綜合性的問題,這些問題要靈活. 比如,《梯形的面積》教學后,都會有求圓木根數的題,這些圓木總是會堆成梯形狀,結合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就很容易得到總根數 = (上層根數 + 下層根數) × 層數 ÷ 2,其實,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等差數列求和的公式. 因此,思路廣闊了,解決問題的靈活性也會增強.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絕非教師簡單的隨口一問,提問是一門精深的藝術,要想真正優化提問技巧,通過提問激活數學課堂,教師就必須講究策略,充分預設,科學整合,合理簡化,唯有教師精心設計,巧妙處理,給學生適時適當的呈現,才能真正發揮課堂提問最大的功效,為高效數學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