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鴻
《數學新課標》倡導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給小學數學課堂教育帶來新挑戰. 本文總結了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對挑戰,通過把小學數學課變成互動實踐課,以及對學習結果進行多元反饋評價等實際案例,積極并成功地應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挑戰.
一、小學數學課堂的新挑戰
2011年版《數學新課標》與2001年版相比,從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到實施建議都更加準確、規范和全面. 其中對數學的定義中,提出數學是“作為對于客觀抽象概況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其中還特別提出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 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1. 挑戰一:如何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
眾所周知,幼兒園階段,學生建立的數字概念和數量關系主要是借助實物(手指或代表數字的各種圖片). 而到了小學階段,他們需要突破兩位數加減法,理解十進制、乘法和除法等用抽象符號而非實物代表的數量關系,從“客觀”走向 “抽象概況”,處理好直觀和抽象的關系,建立實物之外抽象符號的數學意義. 如何使小學生順利從幼兒園階段的“以形代數”教學過渡到“數形結合”階段——不借助實物,建立抽象的數的概念、明白數量關系;同時理解“形”的數學含義?這給小學數學教師的教育方法和實踐帶來很大挑戰.
2. 挑戰二:如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小學階段和幼兒園階段的第二個很大的不同是理解形狀的數字含義,也即幾何的基本概念:形狀的數量單位,如毫米、厘米、米等概念,角的度數、面積,等等. 在幼兒園階段,形狀只有一個意義,就是幫助他們數數、做簡單的加減法. 而在小學階段,他們則需要更加精細地知覺和量度形狀的具體區別,并用數字和數量單位表達出來. 如何幫助小學生通過實踐理解不同“形”的屬性規律,以及背后的數字含義,并有效運用在生活中,形成良好數學習慣,是小學數學的巨大挑戰.
二、運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開展互動實踐,應對小學數學新挑戰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 首先,要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其次,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最后,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讓學生知識重構.
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夠有效表現抽象數學概念、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促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 如果說傳統的課堂教學媒體(教材、黑板、粉筆) 使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較多地局限在抽象的經驗,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則可提供豐富的觀察經驗.
案例一 信息技術在互動實踐課程應用,豐富了學生觀察體驗和做的經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
例如,在新教標小學數學三年級數學下冊的《什么是面積》課堂教學中,使用傳統的教學媒體,對面積的討論往往有些抽象. 采用多媒體教學則可以對不同類型的圖形進行生動展示和比較,通過對圖形面積以及面積切分的計算機模擬演示,以及對現實生活中各種真實物體的面積圖片展示,同時借助教具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不同形狀的面積,使學生對面積這一概念的了解更為直觀. 就這一課堂案例而言,學生通過動手測量(“做的經驗”) ,多媒體教學(“觀察的經驗”) ,到最后通過概括、總結,抽象出基本的概念,完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認識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
案例二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這就構成了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學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 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夠成功地實現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由于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所以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例如,在講解計算圖形的周長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計算圖形的周長的方法這一重點,我先在電腦上畫好一、二個圖形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接著把這些圖形打開成一條線段,分割成了哪些相等的部分共有幾份,然后通過動畫把這些部分拼好,這樣就可以拼成為原來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 反復演示幾遍,讓學生自己感覺并最后體會到這些圖形的打開成一條線段長度與原來的圖形長度是完全相等的. 再問學生還發現了什么?從而導出求圖形的周長的方法. 使得這堂課的重難點輕易地突破. 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預示著“板書課變成實踐課”趨勢的到來. 尤其對于較少涉及“實踐課”的小學數學學科教師而言,正是把數學課變成學生體驗式的互動實踐課的契機.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圍繞關鍵的小學數學的數形結合挑戰,制作出最適合小學生的課程安排,讓學生參與和體驗數學思維的過程. 當教師熟練掌握各種信息化工具,就可以把課堂適度地“讓”給學生,更好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恰當地選準多媒體的運用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適時適量的運用多媒體,就會起到“動一子而全盤皆活”的作用,發揮其最大功效,就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過重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現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養更多的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2]張林琴.“數形結合”思想的解讀與實踐[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7年第10A期.
[3]李克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方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年04期.
[4]仲秀英,宋乃慶. 經驗學習理論對數學活動經驗教學的啟示[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5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