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以
語文積累作為語文教材教學中不可缺失的一分子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語文積累不單純是一種言語的記憶,也不單純是對古今中外名篇的背誦。語文積累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是一種精神的熏陶,是從語言中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是從語言的酒窖中發酵出中華思想的芳醇。那么語文積累究竟應該積累一些什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積累呢?
一、語文積累要開放觀念
從《語文課程標準》所反映的語文課程結構來看,語文積累體現了語文內涵的拓展。語文學習除了語言積累,還有文化和生活的積累。而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語言學習就是語言文化的學習。語言學習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文化、生活實際緊緊相連。因此,這就決定了語文積累必須在“大語文”的背景下進行。只有這樣,語文積累才能賦予它可持續的生命力。
1、語文積累應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語文積累的過程其實應該是一個學生在教師帶領下尋找文化精神、提高語文素養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幫助學生走出狹窄的語文視野,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大舞臺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從而提高語文素養。所以各種富有文化內涵的,題材、風格豐富多樣的文章,都不失為學生所積累。
2、語文積累應賦予時代的人文氣息。我們在強調傳統文化的薪火傳承的同時,還應該善于鼓勵批判和創新。更重要的是還要善于引入鮮活的、具有時代色彩的主流文化。尤其在現在的教育文化背景下,學生的語文積累更應賦予它時代的氣息,摻入時代的元素。在對待名家名篇上我們要求學生不過分依賴,不盲目推崇。只有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科學的文化精神、多元的文化觀念的形成。另外,在語文積累中,我們還要重視引導學生認識生活、參與生活、改造生活,讓語文學習植根于現實生活中,把現實生活的積累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
二、語文積累要開放空間
語文積累是語文教學的一個老話題,但確實又是語文教學的新課題。乍一看似乎什么都清楚,而具體實施起來卻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充分重視學生的語文積累,這是語文課程新觀念的折射,切實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積累,是當前語文教學亟待落實的目標。我們面對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如何跳出原有的“小語文”的習慣思維,為語文學習迎來一個明媚的春天?
1、在語言的習得中積累。語文積累不是對語言的博聞強記,也不是語文知識的機械累加,而是新的認知結構的積極重建。簡言之,機械記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積累。所以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語文積累,就要讓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加強語言實踐,在運用中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語文能力。“胸中萬卷風雷動,無端直奔筆下來”,就形象地描述了語言積累由“習得”到“運用”這一最高境界。如《桂林山水》一課中有幾處典型的排比句式,教學中就可引導學生在對語言的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對語言規律認識的前提下進行語言實踐,讓學生仿寫、創作。
再如,每個語文園地安排的“日積月累”中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一些詩詞、俗語、名言警句,旨在讓學生積累語言的同時,了解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這些語言,教學中就要讓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充分地讀,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形成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積累之目的。
2、在生活的實踐中積累。語文作為其他學科的基礎性學科,它所涉及的內容是極其廣泛的,如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日常生活、政治事件等,所以這就注定了語文積累的綜合性和多元化。
教材中有很多處安排了資料袋、寬帶網,還有一學期兩次的綜合性學習,這都是學生進行生活和文化積累的好渠道,尤其是綜合性學習,如四年級開展的“走進田園”活動,學生通過對家鄉田園風光的觀察,了解到不同季節里莊稼、瓜果蔬菜的生長情況;通過對當地人生活變化的調查,感受到國家經濟發展的脈搏等。這些信息的了解和取得是無法在狹窄的課堂上所能完成的,只有在生活的實踐中去感受,才能形成生活積累。“語文學習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教師只有鼓勵學生把語文的學習當成一種生活的探討,把生活的積累遷移到語文學習中來,實現課內外溝通,才能讓語文煥發活力。
三、語文積累要開放評價
目前語文積累出現的隨意和任意拔高的現象,其實完全取決于語文評價。因為評價就是一種導向,在一些老師的心中也往往形成這樣的認識: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所以要使語文積累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要改革我們的語文評價。比如,在平時的語文試卷上經常會出現諸如把成語補充完整的題目,如:天( )行空;()入( )口;盲人摸( );飲( )止渴。
這是一道考查學生積累動物成語的題目,答案是唯一的。如果這些成語在學生現階段已出現過,那么這樣的題目出現無可厚非。可我們一看題目就知道如“飲()止渴”這樣的詞語對于學生來說太難了。為什么?因為平時學生沒有接觸。所以像這樣的考查究竟要評價學生什么,單單看誰課外知識豐富嗎?如果僅僅以這樣的思想來評價學生,勢必會出現教師任意拔高、課外知識積累泛濫、學生學得苦不堪言的局面。所以像這道題我們不妨改成:請你寫出帶有動物的成語4個:( )、( )、( )、( )
同樣考查學生的知識積累,由于學生本身知識儲備不一樣,用這樣開放式的題目,每一個學生可能都會從從容容地去完成,考查的目的也同樣能夠達到。我們考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我們的學生考得趴下,在檢查學生知識掌握水平的同時,也讓學生獲得學習帶給他們的快樂。另外,在考查學生語文積累的時候,不僅僅只一味地了解學生語文積累的多少,還要重視語文積累的運用。只有當語文積累能“學以致用”的時候,這樣的積累才有意義。
無論什么積累,只要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能力的形成,也就是語文課堂生命之所在。也正是這樣,語文教學中積累那一方綠色才會顯得更加濃郁和馨香。